“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正是出自一年輕修道者之口。他身著修行道袍,端坐在蒲團上,此人有著精致白皙的臉龐,烏黑透徹的雙眼,清秀的眉宇,留著古人才有的長發。當然是盤著的,身材如模特,1.80左右,有似仙風道骨,正是“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有點太清瘦了。不過麵似潘安,俊過衛玠的他,此時重複念著最後八個字。這是道德經的中心的中心,“玄”和“妙”是一切的解答。
二十一世紀的江東省無為市最東邊鎮上有間悟真道院,為茅山上清派道院。此院據傳為三茅祖師所建,曆代鼎盛,可惜隨著時代的變遷,就剩下一間供奉三清的大殿,香火不旺。人員嘛,也隻有真的仙風道骨的年到五十的趙成子道長一人掌教,還有就是華長恭這個皈依弟子,就是那年輕修道者。
華長恭在無為天南大學上的本科,一到假期就紮到道院,跟著趙成子學習道教醫學、太極拳劍、禮儀、經文、書法、繪畫、樂器等等。他天資聰明,趙成子的大部分本事都被他學去了。
“徒弟啊,你在我這裏也學了要4年了吧。我看你基本都掌握了,為師有件事情需要你去辦下。”說著,趙道長拿出了一封信遞給華長恭,“這封信,你幫為師親自交給她。”
華長恭接過信,一看是按民國的信封樣式寫的,地址是隔壁長州市法平庵,人名妙儀師太,還有手機號碼。
“好嘞,師父!”
他對師父言聽計從啊:“師父交代的事情徒弟馬上就辦!”
他立馬收拾下,換上仆裝,開車前往。這路還是很好走的,從道院往南一直開,沿著東塘河路到底右轉彎上高架,第四個出口下,右轉一直大概5公裏上山就到了。
“這個師太是何許人也?不管了,去了再說!”華長恭心裏嘀咕著。
此時的趙成子在三清大殿從懷中拿出一塊玉牌笑對著三清道:“現今社會可比五代好太多了,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我趙德秀三歲從後周穿越而來,幸得師父養大成人,後又收了這麼好的一個徒弟,幸事啊!”
玉牌,和田玉沁色,正麵童子持蓮紋,反麵刻了字:大漢河東節度使鎮將趙匡胤之子!原來趙成子竟然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秀穿越而來,趙德秀的名字其實是道君皇帝宋徽宗取的,曆史書上記載宋徽宗後追加來的。估計趙德秀在活著的時候也是小名或者其他的,好養啊。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還是在後漢做個小將啊。這可是個文物了。
下麵還有一首詩:春來冰未泮,冬至雪初晴。為報方袍客,豐年瑞已成。原來是五代大書法家楊凝式的詩句啊,他的韭花帖還在無為市博物館作為國寶珍藏。看來楊瘋子和趙匡胤家族有淵源啊。趙成子的行草書寫得好,也是跟著楊凝式學的,那封信就是最好的證明。現今社會上能寫一手上乘神妙之筆的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