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四、春分(1 / 2)

“春分陰雨天,春季雨不歇。”

老人說,若是春分下雨,那春季的雨就要淅淅瀝瀝個不停了,莊稼要被淹,河裏要漲水,哪一個都不是好結果,都是要讓農人絕路的。

是以許多人對這春分前日沒有停歇之意的小雨擔憂極了,春分這日,眾人開門,天已放亮,小潭村迎來了個大晴日。

六人來到小潭村正好第三日,村中人才知道李清和家來了這麼一些朋友。

幾人不說話時,倒是能唬人,隻是斷腿獨眼的,讓大家想到許是從軍中退下的,私下一說,還有幾個年紀大些的上去攀談。

待了解他們真是軍中傷殘出來的,這些老人自家拿了些糖糕,慈祥的看著他們吃。

春分這日,農家不做農事,都在家歇息一日,所以出來晾曬衣服順便串門的人家不少。

唐明是個愛說的,謝大馬也不遜色,兩人帶著一幫兄弟還有曜兒在大槐樹下講著那些驚心動魄,活像說書,吸引了村中許多孩子過來聽故事。

不光是孩子,男人婦人也不少,就連村長、族長都拄著拐混在裏頭聽得津津有味。

春分這日有些像元宵節,主要是習俗有些像,家家戶戶都得吃湯圓。

光吃湯圓還不夠,舍得些的人家,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煮上十多個或是二三十個,用早削好的細竹簽插著,放置於田坎邊上,名曰“沾雀子嘴”,說白了就是防鳥雀,免得它們貪吃,破壞新生的莊稼。

但小潭村也不是隻有富戶,窮人家多哩,哪能都這麼弄,自然是老辦法,竹竿綁著鮮豔的布條,插在田裏頭驚嚇、驅趕鳥雀。

謝俞家介於窮與不窮之間,但是卻舍不得把吃食放在地裏,隻象征性的放了幾個,其他的還是竹竿綁布條,能趕鳥雀就是好法子嘛。

春分不光是吃湯圓、沾雀子嘴,還要春祭。

春祭,顧名思義,就是二月春分時節掃墓祭祖。

剛下過雨,太陽還沒把路上的水窪曬幹,上山祭祖掃墓的路還是不大好走。

李清和一手抱著曜兒,一手拉著謝俞的左手臂,謝俞右手還提著放了祭拜物件的竹籃,磕磕絆絆的往山上去。

許久沒來,墳墓邊的雜草瘋長,李清和拿著小鐮刀,熟練的清理著。

謝俞在還沾著雨滴的草上放下竹籃,帶著曜兒先把墳上的雜草拔幹淨,才把黃紙蓋在墳上。

“放三摞,一摞就放三張黃紙,就用大些的土塊壓上就好。”謝俞教著曜兒。

小家夥比墳堆還矮那麼一些,一隻手扒著謝俞的手臂,踮起腳用另一隻手把黃紙壓上去,小心的壓好,親手做過,他還大人似的舒了一口氣。

謝根生的墳墓在離謝俞爺奶的墳墓下一排,離著謝俞爹娘的墳墓還有一定距離,李清和此時已經走到他墳墓邊除草,曜兒拿了根小木棍,有模有樣的拄著往他那兒走,今日說好了由他來給根生爺爺祭拜的。

族長年紀大了,但祭拜還是親力親為,謝根生的墳墓是他選的地方,挨著一眾老人,就是怕他下去受欺負,有族中長輩在,也能給他撐腰,不至於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