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
其一
不知道何時,我有了一些執念。
一些是悲涼和痛苦,一些是歡樂和甜蜜。
和風中,我誕生於陽光雨露裏。
康德仰望著星空,向我道出了生命的玄機。
熏風裏,我問道智慧的典籍。
用實踐,來丈量“知”和“識”的距離。
金風裏,敘談“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血與汗的交融中,不知不覺間,又疏離了雲情和雨意。
一陣朔風揚起,故而穿上了寒衣。
冥思、苦想、揣度,那浮生若夢的謎題。
曾記否?那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圓木警枕的弱冠;風花雪月的中年;結廬而居的古稀。
細數那些:人麵桃花、覽勝尋幽、返璞歸真、午夜夢回,還有那目眩神迷。
嗟乎!
歎乎!
迷霧裏,無足輕重的塵埃,請罷黜“貪、嗔、癡”,來參一參、悟一悟,好用黑白的紙筆,去浸染那人世間,悲喜的劄記。
……
其二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
現代化,催生出了幸福的生活,而人們,卻欲求不滿。社會,變得越發的浮躁了。
某日裏,我獨坐江邊。退潮後,灘塗上的鵝卵石,露出了水麵。繁華落盡,歸於平淡,它們終得幾日,脫離了渾濁的江水,無需再亦步亦趨、隨波逐流了。
但無奈,人是獨立的個體,又是緊密聯係的群體,沒有人,能與周遭的環境脫離開來。
近些年來,婆婆與四姨,也相繼離世。每每有親屬回渝,家裏,便成了個中繼站,離別時,又折斷了楊柳枝。
兒子,一天天地長大;父母們,則靜靜地老去;自己,也幾近中年。那曾經無比彷徨、遊移的內心,也平添了幾分恬淡。
還有幾日,就是萌萌的生日了。仰仗著父母親的幫扶,他才一天天地茁壯成長了起來。
《小兒語》曾寫道:“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這個世界上,隻有父母親,是永遠無私地愛著我們的。他們的恩情深似海,兒子無以為報。
魯迅先生,又曾說過:“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是的,謝謝你們,爸爸、媽媽,你們做到了。”
末了,再對兒子囉唆幾句:
“萌萌,如果某日,你看到了該文,很高興,你加深了對家人的認識。文中,爸爸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和一些感悟,回味了家鄉的變遷,與祖國複興的偉大曆程。有一些,是天馬行空的想象;有一些,是真實的曆史;而有些,則隻是……拾人牙慧而已。但無論如何,都希望你能,喜歡這節滿懷著愛的語文課吧!”
“金庸先生,曾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有人的地方,便會有社會,家庭,也是一個小江湖。但江湖中,除了博弈,必然……也會有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當矛盾重生時,多找找自己的問題,和諧……便應運而生了。”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爸爸、媽媽,也是一身的臭毛病。但作為晚輩,希望你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勿忘‘寸草春暉’才是。”
“人生的路上,滿是荊棘,‘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又如《城南舊事》中,林海音寫的一樣:‘無論什麼困難的事,隻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希望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永不言棄。”
至此,已至尾聲,我又想起了一首弘一法師的名作—《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人,從出生的那天起,由身體的移動,在地麵上,勾勒出了一條迥異的軌跡。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有的,近乎於一個點,有的,則海角天涯。
一個旅行家,或許,會留下冗長的印記;而一個莊稼漢,或許,則隻是在,原地裏打轉而已。
而我們自己,捫心自問:“這個世界上,雖然包羅萬象,但我們於瑣碎的生活之中……又留下了些什麼呢?”
夜幕低垂,我打著哈欠,有了一些倦意。深呼吸後,我起身駐筆,朝窗外望去,此刻的重慶城,車水馬龍、華燈初上、月明星稀……
往事,如電影一般,在眼前浮現。回憶的,已經成為了過去,而未來的事情,誰又能知曉呢?
罷了!就讓那些令人感懷的美好片段,靜靜地……徜徉於我們的記憶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