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父病危,速歸(1 / 1)

我是一名孤兒,出生沒幾天就被親生父母丟進垃圾堆,幸好被拾荒為生的養父撿起,用米湯,菜糊糊把我養大。那是文革中期,養父叫李興邦,又當爹又當媽,含辛茹苦,終於把我養大成人。

解放前,李興邦家道殷實,在江南做南北貨生意,有十幾間鋪麵,幾千平方的倉庫,還有百十條貨船,在長江行走。有近千夥計和工人。

他父親兄弟三人,老大李福德,老二李福林,老三李福海。他們一家關係很和睦,兄弟間,妯娌間都非常融洽。還有大姐李如珍,嫁給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的黃應民。

李興邦是長房長子,如今22歲,在滬海夏旦大學大二讀書。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分別在讀中學和小學。

如今,隨著中原戰役結束,國軍紛紛撤到長江南岸。而解放軍陳兵百萬,虎視江南,

頓時,人心惶惶,尤其是達官貴人,家產萬貫的富商。

我們家早在抗戰之前,就在台灣東北幾十海裏之處發現一處島嶼,麵積約十公裏大小,有山有水,風景宜人,當即老太爺就安排三叔一家帶一批家奴、保鏢、夥計來到島上,他們在島上大肆開荒,建房。老太爺說;“狡兔三窟,我們家業做大了,也要有防人之心,這是給我們家人留一條後路。”

此島的四周有很多礁石,還有很多暗礁,大船上不了島。就是小船也不能輕易上島,那些明礁、暗礁就像迷魂陣一樣。三叔他們也是尋尋覓覓好多天,才摸到規律。

但事與願違,三叔他們不斷給小島運送糧食、種子,家禽,家畜。但他們運去第三批財物、糧食、種子後,抗日戰爭爆發了。他們一百多人隻能留在小島上。他們在島上開荒種地,糧食,蔬菜的種子也帶了,農具也都帶過去了。鹽嗎,在海上,還怕沒鹽嗎?小雞,小豬崽也帶過去了,一切情況都還好,他們自給自足沒問題。好在那個小島也不在常用的航線上,比較偏僻。軍艦炮艇之類根本就不能靠近小島,而上麵又沒有什麼軍事設施,日本人也沒關注過。

就這樣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李家才敢派船過去。

抗戰勝利,南京政府回歸。李家通過姑父的關係,不僅沒收到懲罰,反而趁機在那些為小鬼子服務過的漢奸家裏大撈一票。生意也壯大許多。

因此家主李福德托人在南京政府有關官員及台灣地區領導人,許以重金,把那個小島的使用權給買下來了。

國內的戰亂,加上國民政府的官員貪腐的胃口。他們全家已經決定把所有的財產都移到那個小島上,以後主營海外貿易。

接著,就把這邊大量財產在那邊投資,首先,用炸藥炸開那些攔路的礁石,修通一條能讓大型貨輪進出的通道。又花重金安裝一個大型的火力發電機組,建了一個中型碼頭。開了家中型造船廠,專門製造海上行走的貨輪和漁船。二叔跟三叔商量著未來的規劃,再建幾個廠子。具體建什麼廠,現在也定不下來。

後來過去幾十年之後,幾個老兄弟重逢時,回憶此事,深感當年老太爺的決定英明。

這樣呢就把本來島上用來種糧食的土地都拿出來,準備擴建廠子。也派人到美國歐洲等國去考察,當然是市場考察了。考察回來後,決定麵粉加工,大米加工肯定是要有的。百貨,服裝加工也必須有。還有什麼小五金啦,調味品啦這些小作坊就可以做了。

糧食自然到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地進口了。島上還是留了一點土地用於種植蔬菜。

在島上建設難度很大,主要是沒建築材料,鋼筋、水泥本來要到日本去買,

但日本剛剛戰敗,國內一片混亂,經濟建設基本的癱瘓了。所有這些隻能到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去采購。

而砂石也隻能到大陸去購買。所以,家裏在美國購置了兩艘萬噸級的海輪,四艘三千噸級的海輪。

島上廠房都在按照圖紙施工,還有倉庫,工人宿舍也都在加緊施工中。

我們幾房的住宅,都建好了,大小差不多,三間正房,二間偏房,一個院子。不過都不在一起,三叔的宅子靠近造船廠,因為他一直負責那裏。二叔的宅子也是靠近糧食加工那裏。

我們大房因為爸媽都不在,隻能跟爺爺一起住。不過三叔也考慮了這點,給我們家是五間正房。

因為家裏生意漸漸在收縮,就把貨棧的工人,夥計隻要願意來的基本都調過去了。

隨著國軍戰敗,國民政府聚攏殘餘部隊,死守江南。而解放軍陳兵百萬齊聚江北,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這時身在滬海夏旦大學的李振邦接到家裏的加急電報,上麵隻有五個字:“父病危,速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