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走陰人,丟失的鏢物,大凶!(1 / 2)

一路前行,來到長廊外側。

抬眸望去,長廊外側,書寫著《尚書·帝典》,即《堯典》、《舜典》二篇,共十六幅。

堯舜時代,稱得上是中國古史的黃金時代。

比如《尚書》開篇的《堯典》、《舜典》,曆敘二女下嫁有虞,及帝舜南巡九疑,為記載帝舜、湘妃事跡的最早典籍。

後世皮錫瑞《經學曆史》雲:“有《堯典》,而《舜典》即在內,蓋二帝合為一書,故《大學》稱《帝典》。”《孔叢子》雲:“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於《帝典》,見堯舜之聖焉。’”

舜皇,或許不是一個好父親,但絕對是一個好君主。

進入長廊,在其內側,繪畫有《瀟湘八景圖》,共八幅,描述湘江上下沿岸勝景,

有瀟湘夜雨、平沙落雁、煙寺晚鍾、山市晴嵐、遠浦帆歸、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漁村夕照,是為“瀟湘八景”。

穿過長廊,來到清淑堂,張匪望見了那一夥走陰人。

其中為首的,是一個赤膊大漢,身軀如鐵塔一般,呈現一種漆黑色彩,

看其樣子,應當也是練體之人!

遠遠的,張匪便感覺此人體內血氣之旺盛,一般的陰祟之物,估計都近不了此人的身。

大漢見到張匪等人的身影,忙直起身子,迎了過來,大嘴一張,喊道

“阿巴阿巴阿巴阿巴~~~”

張匪:“…………”

這時,一個身穿青衣,麵容雖俊秀,但其臉上卻有好幾道猙獰疤痕的和尚,從大漢身後走了出來,

“我們鏢主的舌頭,被他自己割了下來,無法再說話了,請幾位不要介意!”

和尚說著,感受了一下張匪幾人身上的氣息,眼神猛的一凝。

這四人,最弱的,恐怕都是築基初期啊!

可馬上,和尚又反應過來,麵上露出一抹喜色。

這些人越強,此次事件,便越容易解決。

“小僧道明,來自高山寺!”

“永州八景之一的【山寺晚鍾】,指的便是我們高山寺。”

“我們通常會在傍晚鳴鍾,聲響全城,寺廟之中的香客,更是絡繹不絕!”

“幾位有聽說過……”

就在這時,張匪直接打斷了道明和尚的話,問道,

“高山寺,道明和尚。”

“我問一下,道願和尚,是你什麼人?”

見張匪提起道願,道明的眼中,浮現出一抹深切的悲傷,

“那是我的師弟,為了拯救鹿馬橋鎮,自願身化活佛,如今已快十年光景了。”

“我已經好久,沒去看望他了。”

聽完道明和尚的解釋,張匪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道願和尚,也是我兄弟。”

“十年前,鹿馬橋鎮的瘟疫與鬼王,是我與小藥花子,還有道願和尚,一起解決的。”

道明和尚聞言,先是大驚,而後雙手合十,望向張匪目光,都和善了許多,

“原來是張施主,我去看望道願師弟的時候,聽他提起過你,說你不僅人長得帥,而且還有一顆菩薩心腸。”

“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

因為道願和尚的關係,此時張匪已經將道明當做自己人了。

道願和尚的師兄,一定是值得信任之人。

之後,張匪繼續問道,連稱呼都變了一下,

“大師既為出家人,為何會幹起走陰鏢這個行當。”

道明和尚當即言道,

“走陰鏢,不止是走鏢,也是為已亡之人,完成他們未了的心願,積攢陰德。”

“這,也是一種修行!”

張匪微微頷首,雙手合十,回道,

“大師高義!”

而後,張匪望向這夥人中,為首的黢黑大漢,道,

“你是楚妄吧?”

黢黑大漢望向張匪,又“阿巴”了幾句,

道明和尚在一旁翻譯道,

“你聽說過我的故事?”

張匪微微點頭,目光望向楚妄,

“你之所以割掉自己的舌頭,是認為自己說的一些話,害死了一位兄弟。”

“我認得你們!”

楚妄聞言,深深地歎氣一聲,頭顱也低了下來。

再之後,張匪目光掃過這群走陰人,覺得裏麵的奇人異士,還真不少。

其中一個,身穿一身白袍,滿麵都是笑容,身材高瘦,麵色慘白,口吐長舌,其頭上帽子上,還寫有“一見生財”四字。

在他旁邊,還有一個一身黑衣,麵容凶悍,身寬體胖,個小麵黑,官帽上寫有“天下太平”四字的小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