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看我們來了,給我們介紹窖泥的製作:
“第一步是取黃土,要那種非常黏的黃粘土,
“還要取一種腐殖土,最好是多年的爛泥塘的發臭的淤泥。”
我問:“ 臭淤泥不是很髒嗎?”
老爺子笑的:“越臭越好,不臭的話,我們還要加爛蘋果,爛菜葉子和爛梨子,一起漚臭。
“你看這黃土, 先鋪好粘土,要求厚薄均勻,成塊狀的應敲碎,發現草根,樹枝,或石塊應撿掉,高度控製在六七寸以內。
“要放在大太陽底下暴曬,不能有螞蟻呀,蚯蚓啊,蛄螻啊,
“再加入窖皮泥,窖皮泥應過篩,去掉多餘的糠殼。再依次均勻鋪上酒糟、曲粉、豆粕、玉米酒精糟、營養土,用耙鋤翻、鉤均勻。
“加這些東西是有比例的,不是想加多少加多少。
“第二步是拌料。
“在加入黃水以前,其外圍應刨一條溝出來,夯實,防止黃水外漏。”
我問:“黃水是什麼水?”
老爺子說:“黃水就是我們用陶缸發酵,缸底滲出的黃漿水。
“先均勻地加上黃水及酒梢子,再加入酒曲水。最後用耙鋤再次翻、鉤均勻,待一切配製完成後,再用塑料薄膜覆蓋至少24小時,以徹底的潤料。”
我說:“這樣就好啦?”
老爺子說:“那哪能呢?還要混泥。
“混泥就是潤好的黃泥土加淤泥一起混攪,現在用混凝土攪拌機了,又快又省力。
“攪拌時應加些稻殼,爛水果,待其自然攪拌好,再出料,攪拌過程中如發現石頭等異物,應及時剔除。
“攪拌好的窖泥按標準堆放後(高1.5m×寬6m ×長12m),上麵用黃水密封,再用塑料薄膜覆蓋。
“定期用黃水酒梢子保養,盡量避免出現發黴,如發現發黴應及時用酒梢子、黃水將其抹掉。
“若要等時間過長,可視實際情況加入部分所需營養材料如:曲粉、玉米,酒梢子,精糟等,用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這個天氣正好,這樣發酵要60天,才能發酵好。”
我不由感歎道:“ 真的不容易,想不到一個窖泥都這麼複雜。”
老爺子說:“你可不要小瞧這窖泥啊,古時候都有人偷窖泥的。
“世界上最貴的泥巴是什麼?肯定是窖泥。窖泥是能把糧食變成白酒的寶貝,從幾元到幾千一瓶,區別就是窖池的不同。
“每一塊老窖泥中,都富含非常適合發酵的東西,窖泥隻能靠時間,越久越值錢!新窖泥人工是再怎麼調,都達不到那個效果的,
“所以才會有‘一兩窖泥一兩金’的說法。”
我笑著對老爺子說:“老爺子,你這不是在做窖泥,這是在點土為金啊。”
師傅說:“我們今天來,也是要跟您老人家簽個協議,簽個什麼協議呢?就是五糧酒加工協議。
“雖然您是萬老板的老丈人,但做生意要講規矩,否則會有算不清的賬,扯不完的皮。”
老爺子笑的:“胡先生說的對,吃喝不計較,買賣論分毫。把醜話說在前麵,後麵的事就好做了。”
我們又一起坐下來商量,訂了協議:
我們提供糧食,老爺子負責質量把關,每天出多少酒,我們派人拿走。
加工費按一塊錢一斤,一個月一結算。
我們先付兩個月的四千塊錢預付款。
協議簽字、蓋章、畫押,皆大歡喜。我們算完成的釀造環節的聯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