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娘輕輕的帶上門出去了。
我靜下心來,翻開昆侖仙本《道德經》:
總章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
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
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無名而名,天地之始;
有名而名,萬物之母。
無衡而衡,尊德之初;
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
這是總章,都是四字一句的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反而好記。
我又翻開我買的《道德經》,這就是師傅所說的漢代王弼注本,或者叫譯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王弼本沒有總章,他把總章和第一章合並為一,這樣義理反而沒有仙本清晰明了。
仙本的總章,提出了道、名、德、衡,四個概念。
這四者的關係,是整個道德經的靈魂,也是總綱。
有了總綱,就綱舉目張。
後麵的八十一章都是在闡述這四者的關係,和在社會自然中的運用和衍生。
仙本中還提出了:無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萬物之母。無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而王弼本,僅僅翻譯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而把“尊德之初”和“萬道之父”直接給腰斬了,顯得莫名其妙:
有其始而無其初;有其母而無其父。
這不符合古人的思想和整體圓融的思維。
古人認為:天地之間有陰陽,有始就有終,有母就有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王弼還直接把奧妙精微的玄妙關係,更是直接閹割成“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簡直是慘不忍睹!
王弼或後人把老子恢宏磅礴的哲理思想,閹割成幹癟蔫巴的太監思維。
我一下子被仙本迷住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比較就不知其深淺。
一個是巍巍跌宕的高山,一個是低矮起伏的土丘。
一個是浩浩蕩蕩的大海,一個是波瀾不驚的湖泊。
這仙本有8000多字,不知不覺中我通讀了三遍。
然後我拋開王弼注本,也就是漢代的譯本,反而佶屈聱牙,晦澀難懂。
你看我們讀孔子編輯的先秦時的《詩經》裏的詩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四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明了,言簡意賅。
除了一些古字現在不用了之外,沒有譯本那麼拗口難讀。
仙本才符合先秦時詩歌寫法和格式,才是原汁原味的真本!
讀了又讀,我又拿起筆抄寫起來。
果然師娘的方法很好,抄了一兩遍就能背誦了。
不知不覺中,山下傳來了雞鳴,隔壁的雞籠中也傳來了雄雞三唱,天快放亮了。
而我已能背誦前50章了,大腦卻很興奮,沒有一絲的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