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好像從始至終都離我們很近,在重症科室時,老師時常和病人談話,最多的話術和電視上演繹的相差無幾: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太多的心裏期待其實是一種隱患,人恍然逝去,淚會恍然流下了。悲慟隨即來襲,我們好像早就掌握了人類生死的奧秘:人永遠都無法長生,卻還是渴望在生命有限的日子裏,盡量去找尋自己愛的人,會渴望世間能留下那麼一點自己曾來過的痕跡:有人為我哭泣,有人記得我。我不知道這些痕跡的來由和意義是什麼,正如我不解為何故事要一下寫到頭才好呢?我們如何去囊括短暫又索然無味的一生?如何印證我所曆經的一切故事曾真實存在過,而並非幻想、美夢、虛設?
我似乎從年初時起就開始變得麻木,也許是很少做夢的緣故,也許是生活的一切都簡易平平無奇的緣故。偶爾會想我們現在日複一日的生活是不是一場未經演習的電影,會有人觀賞,並願意為其買賬。真的值得嗎?我時常感覺疲憊不堪,情緒被一點一點地榨幹,消磨殆盡,爾後後知後覺於那些沒有答案的答案。我們好多珍貴的世間都在無形之中被拋棄、浪費掉了,睡覺、發呆、玩遊戲、追劇、吃飯,當然,也包含猶豫、糾結、無所事事地思考人生。甚至也包括我現在的記錄,沒有任何功利性,沒有任何的意義。日子像被陽光曬幹,它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呢?是恍然若夢的道理,還是其他輕飄且毫無價值的東西?
八月長安曾寫“浪漫,是沒有後來的事。”仿佛一切故事的結局停在戛然而止的某處才好,至於結局後的細瑣,誰會在意呢?比如死亡、比如懷念、比如別離、比如逃亡。那些一閃而過的光片碎影,似從宇宙某個角落劃過,而後消失。我想把它們都製作成精美的琥珀,放在有著木香味道的盒子中,直至落滿灰塵。太早太晚都不能稱作結局,頂多被叫做“結果”以及“後來”。
後來呢?再後來呢?不免想起——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的究竟又是什麼呢?是值得嗎?是不被忘記?是名垂千古?還是快樂?當希望把這些晦澀難解的題深入下去,卻發現沒有更好的素材支撐。人好像一直都是如此,活在過去的豐功偉績裏,活在未來的美好展望裏,活在虛無縹緲的夢境裏,卻唯獨不想活在當下。
我從來沒有見過我爺爺,沒有相片,沒有任何留下過的痕跡。奶奶說一個算命先生說那年運勢不好,爺爺的大凶之年,她擔心他會在外麵出什麼事,便叫他回來,現在想來,他或許本來就不應該回來,奶奶說爺爺是突然沒有的,我偶爾會想象爺爺要是還活著會怎麼樣,也許奶奶會不像現在這麼孤單,也許我們會成為很好的牌友,也許爺爺很會釣魚、做飯,有很多的也許。我感情淡然,甚至有些僥幸於“沒有感情”的積澱,這樣一來,爺爺便永遠年輕,永遠硬朗,永遠微笑。我失去地太早太早,在剛明白難過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外公走了。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全是我對他不好的畫麵,我跪下來雙手合十懺悔,希望能得到原諒,落了很多的淚。我們一直哭一直哭,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親朋們以為我是懂事,可實際上,我隻是在懺悔。我好像一直都如此後知後覺,在愛消失時才恍然消失是怎麼一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