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三年盛夏八月,十一歲的鄧莘穗拖著偌大的紫皮行李箱跟在媽媽後麵。
走出老汽車站站的這一段路程,女孩伸長脖子東張西望地感受著這個縣城的新風貌。
嶄新的瀝青路,供乘客遮蔭避雨的出行通道,以往走動販賣東西的攤販們統一在最東邊劃出的區域活動....
但好像,有些東西還是同記憶一樣。
大巴車窗的灰塵還是那麼厚重,候車室的味道還是不那麼好聞,來往的趕路者也還是那樣匆忙,外麵停著的大巴客運也還是那幾趟...
“藍山-祠市”、“藍山-冷水灘-零陵”、“藍山-所城-大麻-大橋”
她知道大橋,那是媽媽從小生活的地方。
用正式的表達來說,大橋便是媽媽的故鄉。
以往逢年過節,媽媽都會帶著她早早地坐上這趟大巴,經曆將近倆小時的顛簸之後就會到達大橋市集。
再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就會到達外婆家,走過一小段石階就能聞到屋裏臘肉的香味了。
“穗穗,拿好東西過來。”謝美珠操著還不太利索的本地話同那名中年男子談好價格後,衝女兒招手示意道。
躲在陰影處的女孩摘下偌大的帽簷,看了眼萬裏無雲的天空隨即拿著行李衝那輛紅皮車邁步。
他們要乘坐的是縣城裏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當地人親切地賦予其“慢慢遊”的名號。(根據本地話音譯)
它的整體構造類同於幾年後風靡縣城的三輪摩托車,車廂固定支架用防雨布製造一處密閉空間,往裏放置適合的座椅,後麵閑置空間用於放置物品。
若是暮春初夏時節車廂和前方車頭相連處的玻璃門便會被卸掉,那樣慢慢遊發動起來時外麵的風就會灌入車廂趕走悶熱。
若是深秋寒冬時節,這扇玻璃門便充當抵抗外頭風霜的戰士。
每逢趕圩(趕集,每逢農曆二,五,八)就是他們生意特別好的日子,往往這時候東西買得多的人會選擇乘坐慢慢遊回家。
但慢慢遊的司機也並不是熟悉這縣城的每一處鄉道,所以有時候乘客還要充當向導。
“你們從廣東回來的呀?哪麼(怎麼)這時候回來,屋裏暖得很噢!”司機穩當地跟著前邊的慢慢遊,依次經過這條大路倆側的菜市場百貨店和超市時同他們嘮起嗑來。
那家從開業便用喇叭叫喚著“跳樓清倉價”的一元店還是用著舊時的攬客套路,穿著紅色馬甲的市場管理人員沿街糾正著攤販們的亂擺放行為。
“嗯,從東莞那邊回來的。屋裏頭有事就帶著小孩子一起回來,那邊也暖得很。”謝美珠看女兒歪著頭無精打采地瞧著外頭的熱鬧,伸手接過她頭發上那個搖搖欲墜的紅色皮筋。
每回坐長途女孩都會因著暈車難受好一陣子,上車前朝氣蓬勃的小白菜樣,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後就成了霜打的茄子。
所以,她一直覺得女兒不會離開這裏。
每回得知要坐長途大巴去往某地後,那倆天都不敢吃什麼東西的女孩怎麼會想要去看看遠方的風景呢?
等高考填報誌願時莘穗選擇了喜歡的城市。但那裏離家很遠,坐火車要一天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