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候診區等待產檢醫生叫號的李欣,皮膚白皙、頭發黑亮,她腹部的隆起雖已挺突出了,但她還是盡量坐正了身體、雙手操作智能手機飛快地打著字。
她擰著清淡如煙的眉毛,明亮如星的雙眼裏不時浮起困惑,但總在思索片刻後,就堅定地又敲下一串回複。
陪她來產檢的丈夫蕭雨,剛確認了叫號進度回來,看她又在回消息,忍不住說:“今早不是已經推送了育兒公號的推文嗎?還轉發到各個群裏去了,也答疑過了?讓群友們自己看推文和前麵的回答吧,先別回消息了。”
李欣一邊繼續操作著手機一邊說:“不全是育兒群的事兒,你沒看‘育兒服務項目籌備群’嗎?宴翎說她孩子能送托管了、自己又急著補貼家用,找了個旅遊公司的管理崗,先上班去了!”
蕭雨聽了才趕忙去看自己的手機。
在李欣所說的“育兒服務項目籌備群”裏,組成這個微信小群的全部5個人,久違地都出來說話了。大家都表達了理解與體諒,也聊到了對這個項目進度不佳的遺憾,又都跟無緣繼續共事的宴翎友好道別。
很快,“育兒服務項目籌備群”的總人數減1,變成了4人小群。群主李欣最初組建這個微信群,是想團結幾位對育兒谘詢項目有興趣的小夥伴,來形成創始人團隊的。
此時懷孕6個多月的群主,雖在群裏極力表現冷靜、大度,可她心底卻愈加不淡定起來。那位剛退群的宴翎,逸仙大學經管專業本科出身、是李欣同級但不同專業的校友,李欣原本希望她在育兒服務項目中負責運營工作的。
可這會兒,李欣深感之前一直在想的“小團隊建設問題”瞬間毫無意義了,她滿心都在著急一件事兒:“也許最想做這件事兒的暫時隻有我,不能再等他們了,怎樣才能盡快將服務項目做起來?”
於是在這回產檢期間,她第一回走神了,簡直全程都心不在焉。好在各項檢查都結果正常,那位慈眉善目、經驗豐富的產科醫生大姐,這回沒叫任何科室的會診,隻叮囑李欣注意休息,做好心理準備應對孕晚期越來越難入睡的問題。
身為中醫的蕭雨,在李欣身旁認真跟產科醫生交流:是不是就要開始喝鯽魚湯來消水腫了?是不是可以用些藥食同源的小方子幫助睡眠?
李欣全沒在聽,她一直在留意各個群裏的消息。一個近500人的育兒大群裏,一位叫“管姐”的群友私聊了李欣,問她作為公號“育兒私語”的撰稿人,又一直在群裏就育兒問題答疑,那是不是可以提供上門的育兒谘詢服務?
這不禁讓李欣大喜過望,她一邊跟著蕭雨從家附近的這所三甲醫院走出來,一邊迫不及待地問:“這個周日下午你沒事吧?我們去個朋友家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