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友部落裏,也是新人新氣象。
友廂成為廂王後,部落還是叫友部落,疆域畢竟是父輩打下的,他要做的是延續並發揚。他們哥倆把百花園整修了一下,隻挑選兩處可以作為友廂和友鵬的房屋作為住處,其餘地方都給了莫邪和一些有功的臣子居住。王爺與臣子在一個大宅院裏,更加親密無間。
友部落分到的大部分是農業用地和菜地。友廂也無所謂,反正兩個部落親如一家,部落的子民有頭疼腦熱都是去石部落的蘭醫館,大臣們有病,友部落自然有喬太醫,友廂還叮囑喬太醫去蘭醫館請教請教。
友鵬掌管兵馬糧草,有時候不夠的時候,他也不客氣,直接去跟龍將軍和龍興借。兩家本是一家人,如今隻是分南北居住而已。這樣也便於管理。
友夫人則居住在百花園的深宮裏照顧病弱的友王,友王抽罌粟和女人耗盡了精血,已經跟植物人差不多了。兩兄弟為防止友夫人再作妖,友王府的門重病把守,平時隻有采買和值守人進出。友夫人是絕不允許踏出友王府半步的。
“王爺,這輩子咱們認命了!好吃好喝好穿的,咱們都見過,以後咱們倆就在這個宮裏終老吧!”,友夫人拉著友王的手後悔莫及。
“王爺,我當時真不該把娘家人招進來,咱們得兩個兒子恨上我了!”,無論友夫人怎麼叨叨,友王都沒有反應。不過,他的心跳還有,隻是不吃飯,喝水也能喝,就是不睜眼。
友王什麼都明白,他也是愧對兩個兒子,隻能用這種方式來跟兩個兒子謝罪。
友廂和友鵬,對兩位老人好吃好喝好穿供著,過年過節兩家人帶著孩子也會進府裏看望兩位老人。但是,就是不允許他們出院子。這是不能更改的規矩。
友夫人被異域男人整的五迷三道。友廂早就把那個會妖的異域男子趕跑了。沒了那個男人,友夫人像沒了筋,每天軟軟的癱在友王床邊,不是曬太陽,就是逗貓。有時候還養養花。對於外麵春夏秋冬什麼季節都懶得管了。
倒是侍女和侍衛們盡心盡力,房間修理的冬暖夏涼,友王和友夫人也是錦衣玉食,沒有虧欠。常言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兩口子真是鬼迷心竅了,走到了這一步。親兒子還是孝順,隻是不允許二老參政議政了,好吃好喝伺候著。
友廂友鵬兩個兒媳婦仁義,有什麼好吃的好穿的,都會親自送進府裏。友夫人麵對她曾經不喜歡的兒媳婦,羞愧難當。
友廂請來了能工巧匠,把之前打仗破壞的沂河橋拓寬重整了,一時間打通了馬橋泉湖和友部落的路橋。馬橋泉湖很多百姓有時穿過友部落,到石部落去看病上學和購物。
馬橋部落的使者陳年紀大了,思鄉親切,還是跟理壬王求了情,回到了自己的故鄉葉落歸根了。這樣,馬橋部落沒有外人執政,又恢複了跟石友兩個部落的友好睦鄰關係。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泰山東山一帶的人們,通過種玉米高粱穀子,滿足了溫飽。又通過鏢局驛站和集市,能買到天南地北的貨物,一時間這一帶成為南北東西過往的紐帶。
沂河兩岸,幾個部落也建起了新宅院,南來北往的人,都願意在沂河邊的宅院裏歇歇腳,吃點山東齊魯飯,什麼溜達雞,什麼白菜豆腐,還有大煎餅……一時間,沂河兩岸到蒙山和泰山沿線,隔不遠就有開飯店和開客棧的。
凡是到石部落采買和看病上學的,如果住不起石部落那邊的精致客棧,就會選擇到沂河兩岸簡單實惠的客棧居住。
喜妹的經商模式,也拉動了周圍部落的經商氣息。
每個部落的人都暗自鼓勁,互相鼓勵把日子能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