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城隻守了一天,就被建奴攻下。
看起來似乎建奴銳不可擋,實際上代善和阿敏都知道,他們差一點就輸了。
其實安州軍隊數量足夠,隻是缺少一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
如果讓旅順之戰的指揮官沈有容來指揮,他會安排好所有軍隊準備作戰,過一刻鍾派一千名士兵上場,替換掉最早上場的士兵。
士兵剛參加作戰,因為緊張激動會分泌大量腎上腺素,人也會異常興奮,但是差不多一個小時過後,人會變得非常疲憊。
如果經常有新生力量替換掉即將疲勞的人員,戰場上既有已經適應了作戰氛圍的老兵,又有充滿活力的新生力量,就能維持一個較高水平的作戰狀態。
而士兵們知道,不久之後就會又有援軍上來增援,他們心裏有底,就不會慌張,軍心士氣都會很穩定。
這樣朝鮮軍隊就能始終維持下去,建奴不停進攻,就是兩邊拚消耗,看誰耗得過誰。
肯定是攻城一方的建奴消耗更大,他們一共不足三萬人,在鐵山留了三千,安州城下就兩萬五六,如果傷亡超過一萬,代善和阿敏還敢打下去嗎?
安州城有四萬軍隊,在他們拚光前,建奴早就先消耗完了。
用精銳的女真騎兵攻打堅城,本就不合算,建奴也就欺負朝鮮軍隊弱雞,即使這樣,這場戰鬥建奴的陣亡人數加起來超過四千,受傷的也不少,對兩萬多的建奴軍隊來說,已經傷筋動骨了。
建奴在安州休整了三天,解決了糧草之憂,他們不急於進攻了。
代善甚至覺得再打下去沒有什麼意義了,如果下一個城市朝鮮軍隊繼續抵抗,會不會再要損耗這麼多軍隊?
他們一共就這麼多人,禁得住幾次消耗?
如果損失太大,繳獲再多的糧草物資又有何用?
他們不能像莽古爾泰一樣,成為一個空殼子貝勒爺。
如果現在撤軍,往回走,將沿途的朝鮮鄉村劫掠一番,總能得到一些糧食物資,還能俘獲一批青壯,回去也能有所交代了。
代善所言不虛,因為前麵的城市是平壤,是朝鮮平安道的首府,城市更大,城牆更高,守城軍隊肯定不少,攻打難度比安州更大啊。
阿敏這回也拿不定主意了,他們這次攻打朝鮮,主要任務就是搞糧食物資和人口,沒有說一定要打到朝鮮都城漢城,讓朝鮮求和投降什麼的。
但是,阿敏總覺得應該得到一份朝鮮求和認輸簽下的合約,他們這場戰爭才是完美的,但如果需要付出的犧牲太大,阿敏也覺得不合算。
可見,朝鮮隻要堅決抵抗,給予建奴重創,建奴也會撐不住的,而投降認輸是換不到真正的和平的。
兩人商量了半天,沒有結果,最後阿敏建議將留守鐵山的三千軍隊撤回來,彌補大軍的傷亡,同時也是為了避免那三千軍隊遭到毛文龍部的偷襲,造成損失。
代善馬上同意,他現在跟剛來朝鮮時的心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不敢輕視對手,也不想再有大的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