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百姓剛種上秋季的莊稼,朝廷就發出了收回失地的聖令。
為了鼓勵將士奮勇殺敵,朝廷下令,凡收複一城者、斬殺敵軍上將者,拜將軍,賜爵位,賞銀百萬兩。
因此,很多世家子弟,都紛紛帶著自家的護衛應征入伍,想要在戰場上瓜分一份軍功,拜相封侯。
朝廷也應許,大開方便之門,隻要你拉過來的隊伍人數達到500人,就封你一個校尉當當,隻要達到一千人,就封你一個千夫長當當,三千人以上者為大都統。
隻要在戰場上取得功績,就會得到相應的封賞。
可是,戰場上的軍功豈是那麼容易拿的,那都是用命填出來的。
“這樣一個大雜燴,如何能聽從號令服從指揮,肯定會有功就搶,有過就推,危難之際作鳥獸散,如何能打勝仗,不添亂就不錯了。”李不凡心裏雖著急,但卻沒有辦法。
“打鐵還需自身硬啊,看來要活命,隻能靠自己了。”
連日來,李不凡讓段鐵山等日夜加班,趕製出了六百張床弩,四千張弓弩,三千把長苗刀和三千把短苗刀,十萬支箭,三千把長槍。
齊飛也不負所望,拿出了六個“大殺器”,六個大型的炸藥包,據其所說,雖不能逢山開路,但炸塌一座城池的城門應該是沒問題的。
未經試驗,李不凡心裏沒底,想著先帶上,不到關鍵的時刻,不會輕易動用,以免殺敵不成,反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傷亡。
經過三個多月的訓練,李不凡麾下的新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清一色的苗刀、清一色的鋼製槍頭、箭頭,再加上李不凡的特種訓練,讓李不凡軍隊的武裝力量達到了頂峰。
再加上韓靈的特殊照顧,讓李不凡優先挑選新兵,所以李不凡的新兵裏頭,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沒有兒童兵和老爺兵,更沒有被安插進來混軍功的世家子弟。
李不凡麾下有三千兵馬,加上自己的一千親衛軍,共計四千人。
本是騎兵方陣,但因戰馬缺乏,所以真正的騎兵隻有二千三百多人。
而有長槍兵一千,長苗刀兵七百,長槍兵和長苗刀兵除了配備長槍和長刀外,都配備了匕首。
騎兵二千三百多人,一人一馬,戰馬都安裝上了馬掌、馬鞍、馬鐙,配備了統一的鋼製長槍槍頭,實現了一人一套盔甲,一張弓弩,一把短苗刀,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
李不凡親衛中的特種大隊和偵察連,也每人都配備了一套盔甲,一張弓弩,一把長苗刀和一把匕首,兵峰之利可抵一二萬人的軍隊。
“其實,這樣的軍隊隻適合打運動戰、伏擊戰,並不適合攻城略地,看來要把敵人從堅固的城牆裏調出來打才行。不過想來吐蕃軍肯定會利用西峰口這有力的地理優勢,在穀口阻擊我軍,到時免不了一場硬仗啊。”李不凡在心裏尋思著。
話說兩頭,吐蕃這邊,也一早就發現了大商朝的動向,一直都是欺負大商朝的吐蕃人,忽然發現大商朝盡敢主動向他們發兵,是可忍,熟不可忍!
因此吐蕃也不甘示弱,緊急征兵十五萬,開赴武平,誓要與大商軍隊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