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章看了的朋友,尤其是物理學愛好者,有興趣可以再讀一下,後麵又增加了不少內容,對於結構占位延遲值,單獨弄一章更加通俗的解釋一下!
比如常見的運動描述:
一個人勻速從A點跑到B點。在結構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準確描述!這隻是一個“現象描述法”!描述者隻需要他所需要的內容!
這個勻速背後繼續分解:他可能有相同的步幅,他從A到B這個距離是由許多個相同的“步幅”組成,對於從A到B,這個“步幅”所包含的更加基礎的時間和距離組成的1妙每步就是這個宏觀描述的“結構延遲值”!發現了了沒,假設用r指代單個基礎結構,速度xm/s,結構延遲值xs/r,這個結構可以換算成空間描述值,比如3s/10m,5s/100m,10負10次方ns/r。
用結構占位延遲值替代一些常見物理描述之後的描述如下
速度:v\u003dxs/r!含義是:x秒通過1個名為r的基礎結構。(時間就用統計觀察時間所定義的絕對時間妙,實際上時間需要單獨根據結構內的物理事件推出)
加速度:a\u003d△xs/r/△t,(描述物體穿越結構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這裏的主要思路是把“平滑”的結構思想變為“不平滑”的結構思想。把目前的物理量用“鏡像”的方式,更貼合“空間結構”。這裏涉及一個對“時間”的思考,時間本質上是一個物理事件,也就是說需要用這個標尺“物理事件”去衡量其它物理事件。
一些常見的描述
吃飯:覆蓋掉了筷子、碗、吃夾、入口………等等
10m/s:覆蓋掉了描述事件的底層結構
30km/s:覆蓋掉了光傳播的底層結構
結構占位延遲值背後的路徑是:基礎物理事件抽象出時間,再用時間去描述別的物理事件。本質是用基礎結構描述更大的結構和結構現象。
原來的路徑是:用結構事件之上的宏觀事件去描述別的事件。這樣的路徑把時間本身當做了“絕對標尺”,衡量會“失真”,以及和“不平滑”的結構相矛盾。
比如一上來就是10m/s,但是這個10m會把事件後麵的結構全部覆蓋掉!導致“觀現象而不觀結構。”
“結構占位延遲值”以及他所導致的新的物理衡量標尺認知,本質上是對每一個事件的“結構”思考,否認掉從底層結構上以及事件上的“平滑”和“連續”!肯定結構和事件“不平滑”、“不連續”!
如果絕對肯定結構和事件在某一個層級變得平滑且連續,無法再細分,那麼對於這一事件的研究就會止步於那裏,且很多理論都會被堵死!既然隻能看見一個事情了,那還怎麼看別的事情!
結構中隱藏著的還有“背麵”原則!比如一個人表麵對你很好,背後搞小動作,但是你不知道他在搞小動作,他每次麵向你時,你會得出“他是一個好人”的結論。對於物理事件也是一樣,在進度沒有到下一個“占位”之前,你隻能看到已經處於你的“占位”!之前已經發生的結構占位,你完全有可能用目前的占位去描述!他是一個好人,可是你不知道這個描述還有之前和之後!
當前的平滑統計表述10m/s,準確描述不了事件背後的本質、經過、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