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皇宮,沒有快要過年的喜悅氣氛,顯得格外冷清。
昔日參與奪位的皇子的家眷,大部分被幽禁,剩下的部分先皇嬪妃並沒有陪先皇殉葬,有子嗣的下放至子嗣封地,無子嗣的任其出宮,準其改嫁。
九皇子此舉就是收攬一波諸侯人心,不過,此舉的目的確實已經達到,接到母妃的諸侯都對皇上感恩,這也是他們聽到推恩令而未有過多過激的舉措的原因。
此時的皇宮後院僅有零散幾個妃子,正是當今陛下登基時所納,原九皇子妃吳氏正是現如今的皇後。
高德殿中,陛下坐在龍案旁,兩位中年儒士分於兩側。
“朕如今如何是好”
陛下一臉懊悔,頒布推恩令後,齊王拒不實行,獨攬大權,民間傳言,齊王欲起兵清君側,這讓皇上十分懊悔。
皇上麵前的兩位正是昔日與韓安有過一麵之交的公孫勝和海艮,二人聞言,立馬麵露沉思。
皇上見狀,急忙開口:
“汝等二人也不要顧及朕會猜忌你們,你們雖然是我三皇兄之人,但皇兄已死,汝等二人跟了朕,就是朕的人,有話直說”
或許前些日子,皇上會猜忌他們二人,一個智囊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三皇子的勢力有可能複辟,但如今洛陽已經安穩,太子和三皇子一脈都是伏誅,皇上也不再擔心,更何況,如今形式,擔心那個已然無用。
今日皇上招公孫勝二人前來,就是問計。
楚王的奏折已經送到皇宮,楚王以“敵兵神勇,寡不敵眾”為由拒絕再次出兵,讓皇上無計可施。
公孫勝二人也不是在待價而沽或者怕擔責任,如今已是皇上之人,自然要為皇上分憂,片刻後,公孫勝開口:
“陛下,臣有三策”
“愛卿速速道來”
“齊王勢大,占據中原數州之地,下策此時招天下諸侯一同討伐齊王,此舉或許會讓大魏再次進入到諸侯割據的局麵,大魏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發生內戰”
聽聞此言,陛下沉思。
海艮心領神會,接著說道:
“中策便是陛下不予理睬,自身募兵、囤積勢力,待日後兵強馬壯,招天下諸侯一同誅殺此撩,陛下如今加上內功禁衛隻有五萬兵馬,洛陽自保尚且不足...”
“朕發展,齊王就不會發展了嗎,若齊王聯絡諸王,朕豈不是錯過了消滅齊王的最佳時機了嗎”
“陛下是皇上,在百姓心中仍是天下正統,時間長利陛下不利齊王,”
皇上露出沉思之色,公孫勝又開口道:
“上策便是撤掉推恩令,此舉或許會掃皇家顏麵,但局麵會回到先前陛下登基時的場景,明麵上可以過去,大家相安無事,但陛下的命令或許以後就不會那麼管用”
皇上又是沉思,眉頭緊皺,公孫勝二人也不再說話,計策已經給了,決定權在皇上手中,高德殿一時安靜了下來。
片刻後,皇上抬起頭,他不願給齊王服軟:
“朕決定把中策和下策改編一下,合起來一起用,韓安不是在幽州安穩了一段時間了嗎,朕就給他找個事,傳朕旨意,齊王謀反,命韓安為征東將軍,擇日討伐齊王,命楚王與韓安同時出兵,命你二人為監軍,招募兵勇,加進訓練”
公孫勝二人聞言,也是一想就明白了了,皇上此舉一箭三雕,其一,讓韓安、齊王、楚王互相消耗自身的實力,其二便是讓韓安進入齊王、楚王的視線,牽製一下齊王,其三便是自己可以安靜的發展,待時機成熟一舉殲滅眾人。
楚王即便再不願出兵,那皇上也就確定楚王與齊王是一丘之貉。
此乃借刀殺人,隔岸觀火之計策也。
“陛下聖明”
...
另一邊,幽州韓府。
韓安在用心的準備著過年的事宜,一旁的董月坐在院中,微笑的望著韓安,手上的零食也是不斷的送往嘴裏。
韓安看到董月,不滿道:
“月兒,你怎麼又出來了,多冷”
“無事,你呀,總把我當個小孩子”
韓安對董月的話不以為意:
“如今你可是兩個人”
董月嘻嘻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