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三十三年秋,無邊落木蕭蕭下。
大周京城一片蕭條狼藉之景,曆時三年的四王奪嫡之亂終於落下帷幕。景宣帝六子去其三,一子落得終身監禁的下場。餘下二子,其一為皇後所出嫡次子容鈺,年方十歲;其二為賢妃之子容安,年方八歲。然景宣帝終日纏綿病榻,無力國事。遂下詔立容鈺為新帝,擇吉日登基。封九弟容璟為攝政王,輔佐新帝,直至新帝年滿十六,可獨立處理國事。
次年三月,在大地回春的日子裏,容鈺登基為帝,帝號為明昭,次年為明昭元年,大赦天下。尊皇後為皇太後,賢妃為賢太妃,其餘妃嬪或繼續留在宮中,或隨其意願削發為尼常,伴青燈古佛。
明昭元年開恩科,選拔天下學子及有誌之士,為朝廷注入新的血液,填補之前因動亂所造成的官職空缺。
明昭二年春,攝政王奉命出使西楚,商討兩國結友誼互助之盟。在此期間,兵部尚書啟奏明昭帝鎮北大將軍謝謙與別國勾結,窩藏別國細作,泄露軍事機密,並且呈上相關證據。鎮北大將軍謝謙心知自己並沒有做過這些事,奈何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明白這隻不過是新帝想趁攝政王出使期間收回他的兵權而給他安的罪名罷了。於是當堂出列上交虎符,並請求用軍功換取小女謝靜姝能夠不被充入教坊司。新帝應允。
第二日,戶部侍郎帶領官兵抄了鎮北大將軍府,將一應男子羈押流放,女子除了謝靜姝外一應充入教坊司。將謝靜姝驅逐出京。
遠在西楚的攝政王容璟得知此事後,一切都已塵埃落定,再無轉圜的餘地。他隻能利用自己的人脈,讓謝謙父子在流放的途中能夠不受罪,再派人暗中照顧謝靜姝。容璟深知謝謙是因與自己私交甚篤而被太後一黨率先開刀。雖然他並無一人獨攬大權的心思,但奈何太後一黨不相信,屢屢找機會削弱自己的勢力。
新帝登基時日尚短,經驗不足,加之在四王奪嫡之爭中留下的陰影及太後的挑撥離間,導致與攝政王的關係並不親厚。
————————————————
“呼~終於到了。”謝靜姝抬頭看著匾額上的“陳府”二字,長長的呼出了一口氣。謝靜姝曆時半個月,終於從京城趕到了蘇州,按照父親的叮囑來投奔身為蘇州知府的外祖。
外祖陳彥振,時任蘇州知府。在蘇州聲望很高,因他為官公正嚴明,體恤百姓,為人親和仁慈。外祖一生隻有一個妻子林氏,生有一兒一女。舅舅陳鴻光,母親陳舒涵。舅舅與舅母王氏育有二子一女。長子陳誌新,二子陳誌友,幼女陳儷。
“咚咚咚~”謝靜姝敲響了陳府的大門。
守門的小廝打開門看到謝靜姝問道:“請問小姐你是?”
“我是謝靜姝,前鎮北大將軍之女,我的母親是陳舒涵。”謝靜姝答道。
“小姐您稍等,我這就去通知老爺和夫人!”小廝快速轉身離去。
不一會兒,隻見剛才開門的小廝領著一對中年男女走過來。
“姝兒,怎麼就你一個人呢?你父親和你哥哥呢?”聽到舅舅這麼問,謝靜姝壓抑了十幾天的情緒終於爆發了,她忍不住落下了眼淚:“舅舅,我父親和哥哥們都被流放了,我是父親向皇上求情才幸免於難,沒有被充入教坊司。”謝靜姝將十幾天前發生的事情詳細的告訴了舅
舅。
陳鴻光聽完,無奈的歎氣:“這很明顯就是陛下為了收回兵權,夥同別人給你父親安的罪名罷了。滿朝文武誰不知道鎮北大將軍府世代忠良,滿門忠烈呢?可是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啊!”
“好了,丫頭,既然你來了,就在府中安心住下吧。你和儷兒也好久未見了。等她回來了,你們兩姐妹好好敘敘舊。”舅母拿著手帕邊替謝靜姝擦眼淚邊說道。
等謝靜姝平複好了心情後,舅舅派人前去府衙告訴老太爺謝靜姝到來的消息,舅母吩咐張嬤嬤帶著幾個丫鬟將女兒院子旁邊的院子打掃出來給謝靜姝暫住。順便安排兩個大丫鬟和四個二等丫鬟八個灑掃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