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開國大典,這段近百年的屈辱史令人難以忘懷:政府的腐朽、外交的失敗、人心的麻木,千百年文化瑰寶毀於一旦,甲午海戰、九一八事變、南京屠殺……當這一幕幕血淋淋的教訓再次擺在眼前時,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射程之內。”
而就在1964年,肯尼迪遇刺的第二年,東方的一聲巨響,終結了那個中國任人宰割的至暗時代,向世界宣示:“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在此間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則是一位在暗地裏默默無聞、少有人知的偉大的核物理學家——於敏。
於敏,1926年降生在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中學先後就讀於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195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
他隱姓埋名整整二十八年,將青春與心血都投入到了祖國的原子彈和氫彈工程。然而這也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投身於事業當中。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邱小姐”在羅布泊爆炸。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代號“639”,於羅布泊爆炸。
2019年1月16日,已是耄耋之年的於敏在北京離世。
回顧這位無雙國士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幾乎是唯一一位未曾留過學的權威核物理學家。相比其他科學家,於敏幾乎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他靠著自己的勤奮好學、勤學好問,不斷地去探索,去求證。從原子彈到氫彈,他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研究。即使過程再怎麼勞累,於敏也不曾有過一絲懈怠,自始至終,他都未曾想過放棄,正是這種種因素的疊加,鑄就了這位“氫彈之父”璀璨輝煌的一生。
千裏死亡海,萬裏黃沙飛。這裏是中國大陸的西北部,坐落於塔裏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他享譽著“地球之耳”的美名。但是,在它光鮮亮麗的表象下,隱藏著的卻是這片死亡之海極其惡劣的環境。也是在這裏,以鄧稼先與於敏為首的科研團隊先後完成了原子彈與氫彈的爆炸。他不畏風塵,即使是死亡之海漫天飛舞的黃沙與焦金流石的沙地,也無法摧毀他內心對氫彈事業的執著與堅持。
埋名十數載,功成一朝夕。在1988年以前,於敏的名字和身份是絕對保密的。
“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這是1988年隱姓埋名三十近年之久的於敏被解密後,他最親密的人——妻子孫玉芹所說的話。通過孫玉芹字裏行間所表現出來的驚訝之意也可以從側麵看出於敏的守口如瓶,平時行事的謹慎。縱使是他的妻子也全然不知。過去,於敏夜不著家、起早貪黑都是常有的事,時常一聲不吭地就離開了。曾經,他幾度路過家門,卻都因工程要緊,錯過了家門。古時候,就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大禹為了治水大業舍棄小家情懷;於敏為了氫彈工程也亦是如此。同室操戈,於敏同大禹一樣都具有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可謂:“自古忠孝難兩全。”
為國盡瘁矣,三過鬼門關。於敏為了國事,總是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過度的勞累與沉重的精神壓力,不斷地加重著他的病情。一天深夜,由於長期以來的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他休克了。或許是上天眷顧這位無雙國士:那一晚,妻子孫玉芹及時地送他進了醫院。如果那一夜孫玉芹沒在於敏身邊,那麼後麵的一切都隻能是浮雲一片。1973年剛回到北京的他再一次因極度地疲勞,休克在了醫院的病床上。於敏一生曾三次在鬼門關走過,但這依然無法阻止這位“氫彈之父”向著成功前進的腳步。諸葛亮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正好地詮釋了這位國士的一生。
於敏在一生中也曾斬獲過無數功勳榮譽。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5年4月,於敏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9年9月17日,授予於敏“國和國勳章”。
於敏,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家。他將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獻給了他熱愛的氫彈工程。他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輝煌的、璀璨的……他傾盡所學為中國鑄造了一柄鋒利的長劍,為國人壘起了銅牆鐵壁。他的功績值得所以國人永遠牢記,傳頌於後世。
震徹死亡海,功成青史垂。他應該被所有人銘記於心,他的成就應當流芳百世!
於敏,我們永恒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