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曆史和人民的選擇(一)(1 / 2)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中國曾長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是,十七世紀中葉以後,西方一些國家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資本主義製度,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實現機器大生產。當時的清政府對內實行封建專製統治,對外采取閉關鎖國政策,中國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頹勢日益加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危機四伏。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其他列強也接踵而至,先後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並一步一步地控製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

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認識和解決近代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基本依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他們相互交織。(主要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曆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近代中國的多重矛盾: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

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主要矛盾)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

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對中國控製權的矛盾;

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係之間的矛盾;

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形式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麵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製和奴役。

半封建: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經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不斷發展。】

2.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誌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台,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後,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從此中國人民在鬥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