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口號在一夜這間響徹了中華大地。
內地貧窮的鄉村隨著信息的不斷湧進,洶湧的人流形成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流動潮。
外出,到沿海城市去務工,成了內地剩餘勞動力一項最優選擇。
這幾億外出務工大軍,隨著他們不斷的湧入沿海城市,演繹出多少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故事。
沿海城市的飛速發展,沿海城市的一座座高樓,都離不開務工者辛勤的汗水。他們為中國改革開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是,由於體製的原因,他們的身份與待遇,至今,還得不到一個與城市居民同等的認同。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各大主流媒體,都去關心著國家大事,都去關心著快男超女這種引人心更加浮躁的事件而忽略著,中國最強大的一支,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最偉大貢獻的一支務工軍團。
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艱辛處境,萬言難書。卻少有媒體去深度的關心,去探索,去引起全國人民的關注。
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終日在重複著機械的勞動。換得的一點點剩餘價值,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與淚水,推動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推動整個社會有序的進步,卻注定是一個屬於一個社會最底層,不引人注目的的群體。
他們,如同五千萬下崗工人一樣,也在社會最底層,用自己的辛勞,用自己的雙手打拚著,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用血與淚,用腦與汗,成就著城市的繁華與喧囂,也成就著自己,家人的幸福
他們,在漫長的打工歲月中,演繹出了無數幕可歌可泣的打工故事…………
1996年四月。
四川,大巴山裏。四川達州一個偏遠的小山區,青山環繞,柳翠籠煙。
春日,天氣晴朗,萬裏無雲,山清水秀,*迷人。
清晨,陽光普照在山鄉小村裏,炊煙嫋嫋,除幾聲雞鳴狗叫外,一切顯得那樣的純樸,那樣的寧靜。
山坳裏,坐落著一座土木結合的四合小院。
“她大媽,今個叫鮮兒到咱家吃午飯吧。”一個中年男子對著院裏一個正在洗衣的婦女說。
“你一個人,她三娘又不在了,就省著點心吧。”中年婦女說。
“說啥呢。大老遠從福建回來,就別見外了。中午就這樣定了。一起到我們家吃飯”中年男憨憨的說著,轉身進屋去。
“那好吧,咱一起過來,幫你做菜”。中年婦女說著。
四川人最喜吃這一口了,家家婦女都能做一手好飯菜的。少頃,菜香四溢,一桌滿滿的飯菜便擺滿了。
中年男子招呼著:“大家都過來坐下,開飯了”
眾人圍上桌子。鮮兒說:“三叔,都麻煩你了。忙了一大半天,也過來吃了。”
“哪有啊,大家吃菜,吃菜。”三叔笑著,“你啊,過不了幾天,又到福建,三叔我可就難得再看到你嘍!”
“我說鮮兒啊,,福建那邊打工,情況怎麼樣啊?好找工作嗎?”
中年男子憨憨的笑著說。“活苦不苦啊”
“三叔,你也想出去打工呀”鮮兒笑著。
“沒呢,自小凡兄弟他娘走了,我一個人也得要把這個家撐住啊。哪裏能脫得了身。”我是說:“如果那邊好找工作的話,你又熟悉那邊,反正小凡也沒念書了,我想他跟你一起出去看看外麵的世界!”
“外麵的活再苦呢,倒也是比家裏的農活好些。隻是,小凡弟還小,沒身份證,現在外麵找工作都得要身份證的呀。”
“這樣啊?是啊。他年齡還小,辦不到身份證呢。”三叔皺起了眉頭。
“爹,不是聽說可以借一個年齡差不多的人的身份證就可以了嗎?”
桌旁邊一個約十六七歲的小男孩站起來說。“二叔都給小林借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