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大事是陳瑩聽新聞聯播的時候突然冒出來的念頭。

國家有國家的五件大事,公司也該有公司的五件大事。

各個部門也需要圍繞公司的五件大事進行拆分,規劃出自己部門的五件大事。而員工自然也要根據部門的目標再來安排自己的五件大事。

所有人工作的目標不是機械的完成日常流水化的工作任務,而是以公司戰略目標為核心,圍繞其展開工作。

要各司其職,可勁也要往一處使。

設想的時候覺得特別好,宋辰也很支持。但實施起來發現完全是在給自己找事。

為了定出各個部門的五件大事就連開了一個星期的會。

藍江的管理層基本都是創立初期一起走過來的元老,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大都沒有太多大企業管理經驗,沒有形成專業的管理思維,都是和陳瑩一樣在工作中隨著公司壯大一點一點摸索成長的。

五件大事,有的部門半天都憋不出來一個屁。

所以,陳瑩把原本放在人力資源部五件大事裏的全麵實行信息化管理這一條刪掉了,改成了增強全體管理人員的勝任力素質。

怎麼增強素質?肯定得先培訓。

然後問題來了。

這事陳瑩也不會。

她自己也是半路出家的野廚子。

讓一個野廚子給一群野廚子培訓怎麼做好廚子,那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教出一群殺豬匠。

陳瑩自己都需要培訓進修。

做培訓計劃的第一步應該是進行培訓需求調研,培訓最忌盲目。

但問題是,越是需要被培訓的人,可能越不知道自己需要培訓什麼。

知道自己有問題,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努力,並且付出行動的,本來就是少數中的少數。

“我覺得他哪裏有問題”,然後給對方安排個培訓,是大忌。

但為什麼很多企業都在這樣做?

公司一個懂培訓的人都沒有?

部分人沒法正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有部分人意識到的問題和企業需要他們意識到的問題不一致。

解決員工覺得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不能解決企業想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求同存異,便由企業指定範圍,然後讓員工在範圍內挑選他們想要培訓的課題。

最後選出來的結果往往還出乎企業意料。

陳瑩想了想,還是從最基礎的通用課程開始吧。

商務禮儀、郵件禮儀、公文規範、office辦公軟件常用公式和技巧……

陳瑩翻出在聚能的時候的入職培訓課程清單,根據藍江的情況對照著做了一些調整。

基礎課程她自己就可以講,但是後麵該做些什麼呢……

陳瑩思考的時候,手機響了。

看了一眼來電顯示,陳瑩萬分詫異的接通了電話。

“王總?”

五穀豐登的老板王總,陳瑩剛離職那會和五穀豐登的同事還有些聯絡,尤其是方婷,隔三差五的就打電話過來問她什麼什麼資料放哪了,什麼什麼東西怎麼用,什麼什麼工作當時是什麼情況。

雖說離職後上家公司的事完全可以不管,但陳瑩一直覺得五穀豐登從張舒到陸怡到方婷再到王總對她都還不錯,所以每次方總找她問什麼問題都耐心答了,有些小忙能幫的也會幫。

後來五穀豐登倒閉了,方婷他們也就沒再找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