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少年往事(1 / 2)

王沐夏出生於1979年的初夏,因為是早上的八九點出生的,恰逢雨後初晴,如沐春風,又正值夏天,於是父母給他起名為沐夏。

他的年少時光主要是在軒轅村度過的。軒轅村是隸屬於軒南縣軒轅鎮的一個普通的山村,村子北部是險峻挺拔的軒轅山。

據說,軒轅山是當年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指點江山、排兵布陣的地方,此處留下了很多關於軒轅黃帝的傳說、遺跡。軒轅山高一千多米,有幾座高低不一的山峰,主峰為雲台峰,常年雲霧繚繞,峰頂有一道觀曰雲台觀,傳為幾名世外高人為避明末清初戰亂,而隱居於軒轅山所建,村民很少見觀內道人下山。山上植被茂密,物種繁多,還有不少的山貨和藥材,可惜的是上山的道路為羊腸小道,極不易攀登,山貨和藥材很不好采,也不知道當年的雲台寺在這樣的交通情況是怎麼建起來的。

軒轅村就依山勢建在軒轅山的南麵山下,處於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丘陵的半山坡、在山腳下,一戶一家的房子就像棋盤上的棋子一樣分布著,早飯時間家家戶戶的炊煙嫋嫋升起,伴著那清晨的微風,伴著那清淡的飯香,慢慢飄向遠方。

王沐夏家就住在軒轅山下丘陵地帶半山坡上。之所以要住在這丘陵半坡上,是因為早年村民都不富裕,沒錢蓋磚瓦房,而丘陵大麵積的黃土比較適宜挖窯建洞,窯洞挖好後再用少部分青磚砌起門窗,於是一座座窯洞院落應運而生,這種窯洞冬暖夏涼,除了光線和室內裝飾比不上磚瓦房外,整體住起來還是很舒服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如王沐夏一家的村民們的居住問題。

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隱患問題,那就是因為窯洞都是依靠土崖掏土而建的,因此在夏季雨水多的時節,一般的雨沒什麼問題,但一旦遇到持續下暴雨的時候,就會有土崖衝溝甚至於小規模塌方的風險,而且窯洞時間久了內部也可能會塌方。

據母親說,王沐夏從小就是一個命大的人,而且還因此救了爺爺和自己的命。

王沐夏家裏有五口人,上有爺爺、父親、母親,下有一個妹妹。

爺爺是個中等身材、嚴重駝背的、慈祥的老頭,主要在家從事農業生產,有時候也去山上打獵、采點山貨、藥材,後來因為駝背的原因就很少進過山。

駝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長年農業生產辛苦勞作,再加上十年文革期間太爺爺被錯劃為地主成分,爺爺弟兄幾個及家人都被作為鬥爭對象,因大爺爺早年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一直杳無音訊,作為地主家庭排行第二的爺爺就被批鬥和虐待的厲害,造成腰椎、脊椎受傷而又長期得不到治療,久而久之就造成這種情況。

爺爺吃過很多的苦,也是個很節儉的人,麥子收過之後還要佝僂著身子去拾撿地裏偶爾落下的麥穗,吃紅薯也是從來都不剝紅薯皮的。

因為老窯洞在使用了一些年後已經不能再住了,父親和爺爺合力挖了幾孔新窯洞,老窯洞被廢棄後,裏麵還有些不太中用的東西沒搬出來。

爺爺不顧家裏人的勸說,硬要去老窯洞裏搬東西。當時爺爺是帶著不到六個月的王沐夏去的,但到了窯洞門口還沒進去,王沐夏就“哇哇……”哭起來,爺爺也沒有太在意,以為是孩子怕黑,就簡單安撫了一會後就把王沐夏帶進窯洞,放到了一張舊床上,然後就開始收拾這樣那樣的東西。過了一會兒,沒想到王沐夏哭的更厲害了,而且是扯著嗓子的那種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