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廣袤的平原上,到處是水鄉澤國,河網港灣縱橫交叉,農田一片又一片,一眼望不到盡頭,幾乎同天際連在了一起。
特別是在遠處比較開闊河麵上,天連水,水連天,陽光一照,微風輕輕吹來,把河麵吹皺,波光粼粼。
春天來臨,天空晴朗,隻有朵朵白雲,隨著東南風慢慢向西北飄移,飄過人們的頭頂,向西北天際而去,直到漸漸消失。
地裏已經成熟的麥子,農民們正彎著腰,在揮著汗,開鐮快速地收割。那些成熟但尚未收割的麥地裏,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浪,很有節奏地隨風翻滾著。
塊塊水田裏已經放上了水,農民在水田裏,趕那掛著耕犁的水牛,不斷地吆喝著。那水牛十分吃力的樣子,四條腿不停地一起一落,輪流挪動,慢騰騰地在水田裏,一步步地走著,配合農夫,共同耕田勞作。
在牛車棚裏,年輕小夥子,姑娘,大嫂,上了水車,每個人兩腳不停地踏著水車,嗨唷、嗨唷、嗨唷地吆喊著。那河裏的水,就被提了上來,嘩嘩地流進了稻田裏,灌溉那綠油油的秧苗。
還有些壯勞力,肩挑著糞桶、籮筐,在向農地裏不斷地施加著肥料。
好些農戶屋上的煙囪炊煙嫋嫋,可能是在燒著早飯,燒好了準備送到田間,讓一清早,天不亮就下地勞動的家人、幫工、佃戶們,吃了可以繼續幹活。
這是南方農忙開始了,這就叫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現在回過頭來說我們這文章的主題。
這裏是江南的農村,一個個村莊,零零散散地,毫無規律地散落在這廣闊的田野裏
這些村落有大有小,大到一二百戶,小到一二十戶。
我們要說的這個村莊,不大不小三十來戶,名叫張家村,前麵還加上“小廟”兩字,人稱小廟張家村。
這個村莊的位置比較偏僻,離鎮有十來裏地,老百姓要上次街鎮得走上個把小時,想去買賣東西,辦個什麼事情,非常不方便。
村裏的人丁一百多,範圍不大有地田三百來畝,平均一個人有二畝來地。按照南方的農民土地的平均占有數,還可以說得過去。
但是這裏的農民大多數是少地,甚至是無地田,租種鎮上的幾個大地主的土地。
說起張家村,這周圍有好幾個。
那麼這裏為什麼叫小廟張家村呢?
事情是這樣的:
這張家村的南麵有一個突出的地方,有一條比較大的河道,繞著這個突出部位,自西向東流淌著。
這個突出的部位麵積不大,隻畝把地方。
據說曾經有個風水先生來看過,說這裏風水很好,是個富貴之地,風水寶地。
後來就有人在這裏建了個小廟。
這小廟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建的,因為時間離現在比較遠,所以無從考證。
可這廟叫“小廟”是名副其實,就在這畝把大小的土地上,造不出什麼大的廟宇。
小廟是孤零零地坐落在這裏,一幢小房子,裏麵的麵積約二十來個平方米。
廟門向正南,正對著麵前的河道。
廟門前的空地上,有一個磚頭砌的可以燒香,點蠟燭的地方。
小廟裏隻有一尊土地菩薩,高高地坐在神壇上,始終是對著廟門,笑嘻嘻的樣兒,迎接著前來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
這個小廟的香火,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每到這個地區,遇到水災,或者旱災,年成不好時,四裏八鄉來這裏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香火非常旺盛。但是年成好些了,來這裏的香客就寥寥無幾。特別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這小廟簡直無人問津,門可羅雀!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村上的百姓,誰也說不清楚,真是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