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朝代的百姓們看到,君王花費了那麼多物資造的大船 ,結果為了宣揚他的威名嗎 ?
嗯 他們是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的 ,那些真金白銀換出去了 ,還給人家封號,若是那些土地真是他們的還好 ,結果還不是他們的 。
就有點不想看這個科普知識了 ,但是在沿海旁邊的漁民們,都是眨巴著自己的大眼睛想要那個 航海路線圖。
剛剛真是一閃而過 ,好多人都沒記著多少 。
於是又倒回去看 。
使勁兒記下來 然後把那些圖畫下來 ,他們也想自己去 看看外國的異鄉是什麼樣子的 。
【 明朝與東南亞連接的障礙,為恢複朝貢體係打下基礎。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鄭和與王景弘,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共造船六十二艘,據說船有四十四丈之長,十八丈寬。從蘇州劉家港到福建,再由福建出海,先到占城(今越南中部),後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
在三佛齊舊港,鄭和擊敗了陳祖義海盜集團。其後,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刺加、錫蘭、古裏等國家。於古裏賜其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船隊攜諸國使者、押陳祖義等俘虜還朝。鄭和下西洋 】
「黃巢: 原來打仗了 ,那還算可以 。」
「大唐普通人: 這個狠人怎麼出來了 ,平常還沒見他冒過煙呢 。」
「僵屍家族: 你少說點兒吧 ,讓他看了你一會兒殺到你家去 。」
「黃巢: 我看到了, 如何。 」
【在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409年夏),明成祖賞賜並下令護送各國使者,彰顯大國風範。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這次遠航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規模較小。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1407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暹羅、爪哇和蘇門答臘北部,然後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今印度西南)和古裏為目的地。永樂七年(1409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1411年6月),鄭和參與錫蘭山國內政,提高了明朝在東南亞的威信。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出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裏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裏悶地,古裏,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麵,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
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謀害舟師”,鄭和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國王並家屬,後明成祖下詔另擇賢君。
永樂九年(1411年),鄭和船隊還朝。
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向更遠的地區探索。
永樂十一年(1413年), 成祖命鄭和,王景弘等率領二萬七千餘人,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臘,柯枝,古裏,南渤裏,彭亨,吉蘭丹,加異勒(今馬來半島東),忽魯謨斯,比剌(今莫桑比克),溜山(馬爾代夫群島古國),孫剌(今東非索法拉)等國。這是鄭和船隊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到東非麻林迪(肯尼亞)。
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國。
第五次下西洋(1416年12月28日-1419年8月),朝貢體係平穩發展,各國向明朝進貢諸多珍奇異獸。 】
[玻璃渣子:我從這裏深切的感覺到了,原來是書上短短的一句話 ,卻是那麼多人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