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並沒有深入遼國腹地去追擊逃跑的遼軍,他深知窮寇莫追這個道理。

而且,趙佶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守住剛剛奪回的燕雲十六州。

他決定留在這裏,親自坐鎮指揮,確保這片土地的安全和穩定。

曆經數代人的努力和犧牲,大宋子民夢寐以求的燕雲十六州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一刻,整個大宋都沉浸在無盡的喜悅之中,而作為皇帝的趙佶更是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趙佶站在城樓上,遙望著那片曾經失去的土地,眼中閃爍著淚光。這些年,他承受了太多的壓力和質疑,但如今,一切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他深知這場勝利的來之不易,也明白這是無數將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榮耀。

此時此刻,趙佶感慨萬千。他想起了那些為收複燕雲十六州而浴血奮戰的將士們,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載史冊;他想起了朝中大臣們的爭論與獻策,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智慧的碰撞,才有了今日的成功。

而他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學會了如何更好地領導一個國家。

燕雲十六州的奪回,不僅是國土的完整,更是民族精神的重振。從此以後,大宋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時代。

趙佶暗暗發誓,一定要讓大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讓百姓安居樂業。他知道,這是他作為皇帝的責任,也是他對天下蒼生的承諾。

與此同時,趙佶還下令讓曾布帶領著三省六部的全套人馬前來燕雲十六州報到。

這些官員們都是朝廷中的精英,他們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和管理能力。

趙佶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可以讓燕雲十六州迅速恢複生機,成為大宋的堅固防線。

當曾布等人到達燕雲十六州後,趙佶立刻召集了他們召開會議。

曾布心中有著無數個不情願,但卻無可奈何。因為那是皇帝下的命令啊!他深知抗旨不遵的後果會有多麼嚴重,所以即使內心再怎麼抵觸和抗拒,也隻能咬著牙硬著頭皮前往燕山府。

其實,曾布之所以如此不情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一直在暗中策劃一場謀反行動。然而眼看著這個計劃即將以失敗告終,他感到無比沮喪和絕望。

此刻去燕山府對他來說無異於自投羅網,可他又能怎麼辦呢?皇命如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耶律延禧在宮裏坐立難安,內心充滿了憂慮和恐懼。此時此刻,他所麵臨的局勢異常嚴峻。

東北部地區遭受著女真部落頻繁而猛烈的偷襲,他們的勢力日益壯大。

與此同時,南邊的大宋軍隊則攻勢如潮,銳不可當。燕雲十六州丟了之後,他們遼國不僅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屏障,最重要的稅收,經濟支撐,全完蛋了。

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耶律延禧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究竟應該先集中力量對抗大宋呢?還是先行解決來自女真部落的威脅呢?

朝堂之上,大臣們也為此爭論不休。一方認為,大宋乃是當前最大的敵人,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恐怕會給國家帶來更大的災難。

另一方則堅持認為,女真部落才是心腹之患,如果任由其發展壯大,後果將不堪設想,與宋朝談判議和即可,宋狗都怕死,不願意打戰。

耶律延禧眉頭緊鎖,目光在群臣之間來回掃視。

他深知這兩個選擇都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但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他必須權衡利弊,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然而,時間緊迫,敵人的腳步已經逼近。

耶律延禧感到壓力如山,他必須盡快做出決定,否則整個國家都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需要冷靜思考,傾聽各方意見,同時也要依靠自己的判斷力和智慧來找到一條出路。

耶律大石打敗戰後,沒有回京城,反而向西邊逃走了,耶律延禧也顧不上那麼多,由著他去吧。

猶豫再三,耶律延禧派出使臣南下燕雲,意圖與趙佶談判,拖住趙佶,爭取時間,騰出手來收拾女真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