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遠的時光裏,國朝官員回避談論大周國在創建初期廣泛模仿前代古法禮製的事件。盡管這一曆史片段如今甚少提及,然而它曾對大周產生過承上啟下的作用。
然而,國朝並不願意承認他們使用前朝的禮法製度。
這個決定的原因非常簡單,太祖改變了原來的設想,提前放棄了前朝的禮法,之後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基本完成了新朝禮法的改革。因此,舊朝禮法在新朝的存在時間實在是太短促了。
新朝的新禮法以《蘇書》中的仁、義、忠、孝四字作為社會的主導思想,通過中央門閥和軍功勳貴的共同治理天下。
然而,隨著社會風氣的不斷演變,人們發現現在許多做法和推行的事情仍然與前朝的禮法製度相似,例如開放科舉製度,引用地方士族對抗中央五姓十族門閥權利。承認地方士族官紳地位。
然而,作為國家的領導者,有些事情可以去做但是不能說出來。
何為得國者之正?其中一個方麵是為了民眾而推翻前朝的暴政,這是非常正當的。
因此,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決策者不可能采用“新朝舊規”的說法,而是以“新朝禮法的初創”為推行前朝舊規提供依據。
然而,在一些高層官員的內心中,他們並非沒有“傳承舊規”的想法。
太祖曾在私下暢談中細語:“如今回首往昔,迅速推行全新禮製或許存有過留之痛……現今種種之事,皆可飾回溯一二,何不早早如此行之?”
曆史長河中,曾有一位後世史官張守,他在回顧曆史事件時發表了獨到的見解:“太祖在迫切推翻前朝舊製、推行新製的過程中,並未料到中央門閥會迅速壯大,這也成為後世之隱患。”
國朝初立之時,丞相蕭敬義離世也曾有所感慨:“新朝的建立,依靠了既有的中央門閥和軍功勳貴,共同為國家的繁榮財富奠定了穩定的基石。然而,國朝的穩定必然導致軍功勳貴地位的下滑,天下大勢也逐漸落入門閥之手。前朝的製度也有它獨特的值得借鑒之處。”
果然,國朝在看到中央門閥尾大不掉之後,又搞舊朝之禮法,以求製衡。
太祖元從胡天、顧光 遠、王潤生、李子銳等人士也推崇前朝舊製,認為它是一種獨具創造性的社會製度,對過早拋棄不無惋惜。
不過,這是幾十年後得到的認識。支配曆史進程的是當時人,尤 其是最高決策層的普遍觀念。
回到曆史,我們會發現,當年太祖元從等人推行一段時間的前朝禮法,不過是過渡到新朝的準備階段,新朝禮法在彼岸,前朝“在橋上”。
由於理論本身的雙重性質和當年 國朝推翻前朝的理想,前朝政策很難持久,提早結束反而符 合其自身邏輯,無論這種選擇對以後的發展是否有利。
這裏說的不是所謂“曆史必然性”,而是新舊交替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