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嗚,好冷啊。
這是怎麼回事?暖氣壞了嗎?
不,等等,為什麼這麼黑?我睡著了嗎?
緩緩地,成濟睜開了眼睛,發現自己看到的不再是熟悉的巨大書架,而是一堵泥磚牆,更確切地說,是一堵搖搖欲墜的土牆。
我在哪裏?他費力地抬起頭,看到了一個三角形的屋頂,椽子稀疏,主梁彎曲。屋頂上的茅草正是大詩人杜甫所尊崇的最好的材料——稻草。
當他仔細檢查屋頂時,他發現有十七個洞,大到足以透過它看到藍天。
這間破舊的茅草屋很奇怪。他感覺自己想起了什麼,突然驚慌失措,想要坐起來,但黑暗再次將他吞沒。向後摔倒,後腦勺撞在牆上,白帆再次失去知覺,醒來還不到五分鍾。
當他再次恢複意識的時候,他感覺到大量的記憶,以及過去的碎片。他看到了一個瘦弱的身影,一個麵色蒼白、饑腸轆轆的少年,卻散發著堅毅和堅韌的氣息。
仿佛在看著自己的倒影,那道身影對他一笑,然後消散成無數碎片,消失在視線之中。
成濟想叫,卻發不出聲音。
他感覺記憶如雨點般落在自己身上,就像拚圖的碎片,而他卻像一個不受控製的木偶,被動地接受著。
記憶中,有一個三十多歲,麵容粗獷的男人,成濟覺得有些眼熟。這一定是他的父親成元,一位唐朝軍隊的老將。他經曆過洛陽之戰、河北之戰等戰鬥。晚年,他回到家鄉永霸成家莊,艱難地撫養著十歲的兒子成濟。
一本破爛發黃的手寫《論語》和成元的話,是那些記憶的一部分:“專心讀書學習,剩下的就交給我你爸爸吧。”
透過這些記憶碎片,成濟似乎重溫了自己的少年時代,成長為十三歲那個名叫成濟的少年。
父親成元是一名退役傷兵,是他一生的依靠,他們在簡陋的家裏共同麵對生活的挑戰。
經過一生的奮鬥,成元意識到自己一生都在迷茫,他不想讓兒子走上同樣的道路。他犧牲了所有的積蓄,用兩枚銀幣換來了一位窮書生的一本破爛的書。從此,他就堅持讓兒子成濟專心讀書、學習。
成濟乖乖地向雲遊道士學習了讀書的基礎,並堅定地背誦了整整三年的《論語》。不幸的是,去年悲劇發生了,年邁的父親成元因舊傷日積月累而病重。盡管花光了家裏所有的積蓄,賣掉了大部分土地,成元還是去世了。
最後告別的時候,成元的眼中帶著複雜的情緒:滿足、希望、擔憂、不舍。成濟是一個身無分文的文弱書生,在好心村民的幫助下安葬了父親。
家裏已經沒有食物了,成濟為了生存,隻能冒險進山學習狩獵采集。盡管讀了三年《論語》,不知道學問的深淺,但他卻養成了不屈不撓的精神,不肯接受別人的施舍。
周圍的人批評他,認為他讀書過多,導致他變得愚蠢。他們擔心可能會親眼目睹他被餓死。但成濟知道,每個人都在掙紮,奪取別人的食物就等於剝奪了他們的生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