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翰州城盛況(1 / 2)

許久沒有如此熱鬧的翰州城內人頭攢動,韋氏、陳氏等商行也下了不少功夫,將養的一些士子高手都派了過來。

商行養士子不是什麼稀奇事,落魄士子進入商行後,有商行的財力支持,再尋找個朝堂上的官員拜師,或者推薦去國子監,也就成功進入了官場。

入了官場後這些士子自然對商行感恩,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反哺,對商行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朝廷有任何風吹草動,商人們都是第一個得到消息的。

像陳氏、韋氏這種大商行,豢養的士子更多,並不是每一個士子都能成為朝廷高官的,有的下放去為地方官,最後實在沒地方去的,就留在商行中,要麼教書要麼做管賬先生。

科舉是從太祖一朝開始的,隻是有關中世家從中作梗,結果並不是很理想,三年才開一科,參考的士子並不多,以至於後來,太祖下旨改成了五年一次。

先皇繼位後,對科舉的重視更在太祖之上,遷都洛城本就是為了擺脫關中世家的控製,科舉恢複成了三年一科,陳致遠也就是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的代表。

這種情況商行是樂意看到的,不少商行都在各地開設私塾,需知朝廷中官員的數目也決定一個商行的實力。

普通人看不穿局勢,但這些讀書人中有不少眼光獨到的,自從楊韶華下旨上官長鴻為王夫後,就已經對這位新君不抱有希望了。

反而是地處北方的武王府,做出的每件事都是震古爍今,尤其是拿下百濟,先皇未能完成的偉業,在武王府手中完成。

給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翰州城的招賢會才開始,之所以不說是科舉,按照房玄齡的意思,科舉是朝廷所用,用招賢會比較合適,讀書人對逾越之事多有反感。

這是最先簽到的人物,隻有房玄齡一人,初唐時的傑出宰相,在武王府的文臣武將中,徐茂公更多的還是謀士,真正的統籌大才,還是需要房玄齡這種。

房玄齡如今是被武王楊淩封為翰州巡守使,巡守使是一州的文官之首,隻是大烈立國不久,重武輕文,各州的都護就將巡守使的活也幹了。

有了房玄齡的到來,翰州不過是一州之地,對他來說不費吹灰之力,整個翰州也在緩緩的恢複生機。

“王爺,這次招賢會的考題還請王爺賜下!”房玄齡接了李靖文考的活,李靖則負責武考。

“考題,就以天下局勢為題,我們武王府如何入局!”楊淩想了想說道。

這個問題楊淩也曾與房玄齡、徐茂公、李靖等人的推演過,楊淩想借此機會,來看看天下士子成色。

“是,王爺!”

“對了,茂公,士子們參考後,也要查查他們的底細,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你也要查清楚。”

“遵命,王爺!”

“王爺這次報名的士子多達千人,不僅雲州、翰州,就連涼州、冀州、燕州等地也有人來,遠遠超過了我們預期,隻是這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濫竽充數的,王府提供食宿,騙吃騙喝的不少,根本沒讀幾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