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2008年,一位稱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一篇新的論文,論文闡述了以密碼學為基礎的電子貨幣理論(也就是現在的比特幣)。
論文指出:世界各國的貨幣這麼多,而每個國家的貨幣隻是一個流通符號,一旦失去了國家的信用保障,它們就是一堆廢紙。
為什麼不發明一套世界通用,而又無國別之分的貨幣係統呢?於是,論文詳細講述了如何利用密碼學製造一種虛擬貨幣的方法。
這就是比特幣的理論。
在論文中提出的比特幣貨幣係統,有一些這樣的屬性:
(1) 去中心化:沒有發行人,整個網絡由用戶構成,采用P2P方式存儲和運行
(2) 全世界流通:世界上任意一台電腦,隻要下載比特幣客戶端,就可以製造、出售、購買、收取比特幣
(3) 安全持有:操控比特幣需要私鑰,它可以被隔離保存在任何存儲介質。除了用戶自己之外無人可以獲取。
(4) 低交易費用:可以免費彙出比特幣,但最終對每筆交易將收取約0.001比特幣的交易費以確保交易更快執行。收取的交易費,會做為獎勵,發給後續去製造比特幣的用戶。
(5) 方便快捷的交易轉賬:隻要你知道對方的賬戶地址,就可以轉賬,方便快捷
(6) 防止通貨膨脹:全世界一共隻產生2100萬個比特幣,從發布之日起,每10分鍾產生50個比特幣,但產量每4年會減半,即發布4年後,每10分鍾產生25個比特幣,發布8年後,每10分鍾產生12.5個比特幣,這些新產生的比特幣,屬於製造比特幣的人。
比特幣的問世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的誕生顛覆了傳統的交易模式,帶來了被廣泛運用的區塊鏈技術。
其他加密貨幣也在比特幣的啟發下應運而生,從而開辟了新的投資交易市場。
江左用了大量的時間來翻看關於比特幣的資料,他對照著自己現在所處的2011年和重生時2022年的相關資料,推理出了一個結論。
江左不可以也不能持有太大規模的比特幣,他不能成為比特幣最大的莊家。
江左隻能把自己比特幣的數量控製在一定範圍,確保在莊家推動比特幣價值驅動時,他可以跟著喝一口湯。
江左可不敢野心大的沒邊的說,自己來充當比特幣的莊家,那萬一到時候引起蝴蝶效應。
比特幣的價格不像曆史進程上漲時,那自己就虧大了。
如果還因為他此舉改變了曆史,那江左就白重生了,到時候江左就隻能抱著華為手機哭了。
看了半天,江左隻是稍微弄懂了關於比特幣的知識,但具體來說比特幣是什麼樣子,就抓瞎了。
一直看到2022年關於比特幣的新聞,那龐大的新聞數據量,讓江左的精神都有一點恍惚。
有些比特幣的新聞,如果不對照著2011年的時間線來看的話,可能都還沒有出現在2011年。
好不容易翻到一個百乎網友,用很直白的話語講清楚比特幣的交易方式到底是怎麼樣進行的。
網友的文章是這樣說的:“通過交易所購買的比特幣,在你還沒有提幣之前,隻是一個存放在交易所賬戶裏的數字。
交易所替我們保管了比特幣。
如果想自己保管,就可以在後台提幣,平台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比特幣是一串數字符號,對應一對公鑰和私鑰數字和字母集合。
如果你丟失了比特幣地址,也就丟掉了比特幣,所以一定要保管好,可以放在冷錢包和熱錢包裏。
比特幣所有權,是通過私鑰和地址來確定”
江左花了兩個多小時終於,把對自己有用的資料整理完。
接下來就是要開始研究比特幣的交易模式。
以及2011年,怎樣可以快速的收集到足夠多的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