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熹平七年夏,荊州(襄陽)往南的官道上。
天空湛藍如寶石般清澈,連一片雲彩都沒有,陽光直射而下炙烤這大地。原本看起來植被茂密,生機勃勃的天地仿佛都在這一刻失去了生機。一聲聲充滿著獨特的節奏和韻律感的蟬鳴之聲穿透了層層樹葉和草木的阻隔,高亢而悠長,仿佛對靜止的畫麵注入了生機突然就變的生動了起來。
官道一旁的不知名的涼亭中正有一行十數人在此地納涼,一眼就知道這一行人是幹什麼的,因為他們中有頭發花白的老者戴著枷鎖和鐐銬,隻要是人就知道這是流放的犯人。還剩下八九個穿著破舊皮甲的官兵,在涼亭的長凳上一邊納涼,一邊談論著什麼。剩下老者旁邊的兩個人,一看就知道是照顧老者的一路陪伴而來家人。
其中一個年輕的家人正在一邊給帶著枷鎖的老者捶著腿,一邊小聲的詢問著什麼,看起來是在問這老者哪裏不舒服,給按一按。
“水來了!水來了!”
一個穿著短打麻衣的十五六歲少年,身上掛滿了水壺雖然個子不高但看起來很精壯,一邊往這邊跑一邊遠遠的喊著。不一會兒就進入了涼亭之中。抬起袖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把左手的四個水袋遞給捶腿的年輕人道:“伯圭大哥,你先給使君和劉伯喝兩口。”然後少年就帶著其餘的水走向了另一邊的兵卒。
“來!各位大哥,這可是山泉水,可涼快了!”然後少年就一個一個的把水袋遞給正在納涼的兵卒,態度非常好,並且還要問好期間夾雜著還有一些開玩笑的聲音,這些兵卒對少年的態度也很好,大多都微笑的麵對少年,其中幾個也回少年兩句玩笑。
很快就分發完了所有的水袋,少年也回到了老者三人的旁邊,拿下頭上的草帽給自己扇著風,此時年輕人剛伺候著帶枷鎖的老者喝完了水,由於帶著枷鎖,所以幹什麼都不方便。
“小山,你也好好歇歇吧!吃一口幹糧。”年輕人看到少年過來,就招呼道,並把幹糧袋遞給了他。
“哎!伯圭大哥。”沒有多話少年拿出一個雜糧餅就啃了起來。
~~~
少年一邊吃,一邊看著年輕人,一手拿著水袋一手給戴枷鎖老者拍著背,還時不時的問一下要不要喝水。他有些感慨!這個年輕人就是在接下來的亂世中的諸侯之一——公孫瓚,公孫伯圭。不過此時他還隻是個平民老百姓。現在正是公孫瓚的老丈人犯了事,被發配到南蠻之地的路上。而公孫瓚也不懼艱難險阻,一路照顧到了此處!
看著這會兒忙前忙後為太守劉基捶腿捏肩,遞水擦汗的公孫瓚。少年人有些羨慕,就算在如此落魄的情況下,公孫瓚仍然看起來身姿挺拔,相貌堂堂,不愧為靠著臉上位的三國諸侯。少年人又想了想自己,內心不由有些歎氣!他雖然看起來不寒摻,但也就是個大眾相,身高也就剛到七尺也就一米六左右,比公孫瓚的身高八尺,容貌俊美差多了。
少年人原來是一名二十一世紀的社畜,睡了一覺後就穿越到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而且直接穿越成了一個剛出生名字叫做張毅的嬰兒,小名叫做小山。之後少年人成長的很順利,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這個時代。說起來有些悲催他並沒有穿越到王侯將相的家中,而是穿越到幽州上穀郡的一個單親獵人家中,從小與自己的父親長大,直到現在才十六歲,三國時期也算是成年了。
至於為何他會到此處,那肯定是自己死皮賴臉的跟著來的唄!!!
話說在三國時期,遊俠文化盛行,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的年輕人,大多都曾做過遊俠,像徐庶、典韋等都是著名的遊俠。張毅也是其中之一。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他知道想要在這個時代取得成就,必須有自己的名聲。然而,在三國時期,要有名聲並不容易,因為沒有現代的宣傳方式,隻能依靠口耳相傳。隻有加入遊俠群體後,通過幹一件能讓自己出名的事情,其他遊俠才會幫助宣傳,就像典韋幫助朋友殺人一樣。一旦有了一定的名聲,做任何事情都會容易很多,比如張角因為名聲大,許多人願意追隨他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