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黃金的小小狂熱結束後,他們終於想起搭建臨時住所,地址還是選在最初的地方。
那裏缺點多多,卻有個最大的好處——近海,可以觀察海麵上的情況,而且他們還在海崖附近找到一個天然小港口,可以停靠他們的大船。
那艘船被海底火山引起海浪風暴弄得亂七八糟,破損的地方不少,處理起來肯定很麻煩,可有得忙了。
他們在那裏找了個背風的地方,砍了樹木搭起簡易的木屋,木屋頂鋪上油布,用石頭固定油布,屋外搭了個小蓬,小蓬下是土灶和水缸。
給水缸裝滿水,從森林撿到枯枝堆放在土灶邊,堆得高高的,木屋裏布置上他們帶來家具。
之後張硯才把大船放出來,仔細檢查了船體,還好龍骨沒有問題,其它破損花點時間總能修複好,張硯空間也有備用的木料和桐油等其它材料。
兩人商量好了方案,就開始修複工作。
時間過得飛快,忙碌的兩人已經在島上停留近十天了,對大船的修複也接近尾聲。
他們就稍緩了工作,準備在群島上收集這裏的特產,除了金銀礦石,其實島嶼周圍海域的海產種類也特別多。
不僅有個頭很大的貝類和甲殼類,還有很多平時在部落周邊比較少見的美味大魚,其中幾種比金槍稍大的深海魚類尤其讓張硯驚喜,這些魚類不僅肉質好,味道鮮美,還富含脂肪。
因為地形優勢也很容易捕撈,他們把捕撈上來的魚分一個小部分鮮魚存放空間,剩下的全部做成魚幹。
對於缺少油水的部落是很好的營養品,畢竟之前部落是以狩獵為主的生存模式,要轉成農耕模式還要很長時間,經過兩、三代人都未必成功。
但是以這個世界的長期演化來看,大型哺乳動物正在漸漸被淘汰,人口在增加,狩獵成本增加,收獲卻在減少。
原始人們早晚要走上農耕或放牧的生存模式,他們預見到情況,提前做一下準備也是理所當然。
扯遠了,張硯把自己的思緒拉回來,繼續翻動晾曬在石頭的魚幹和貝肉。
晾曬場地就在一處海崖邊,海風侵蝕掉表麵的土層後露出的幾塊很硬的巨石上。
這個地方幹燥,日照充足,美中不足是偶爾會有海鳥過來偷吃,不過問題不大,被吃掉的數量很少,大概是幹掉的魚不怎麼合小鳥們胃口。
進行完新一輪翻曬,張硯洗掉手上的鹽份,起身準備摘兩顆椰子回去,離開前站在海崖上眺望,能看到遠處方辰明正開著小船回來,大概又有不少收獲,看來摘完椰子要先去接應他才行。
晚上,兩人吃完晚餐圍坐在火堆旁,說起回去的事,大船已經修得差不多,過兩天就能完工。
回去的航路他們心裏也有計較,要避開之前火山噴發的海域是肯定的,之後就是確保繞過那片之後能回到原來的航路,這個就要靠他們自己摸索著走。
幸好在指南針被火山那片磁場影響壞掉之後,空間還有材料可以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