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
“聚兵!”
“末將遵命!”
咚咚咚!
咚咚咚!
“傳孤將令!”
“三千營調騎兵五萬,重弩手萬餘,兵卒萬人。以張樊為主帥,即可向東百裏,直撲草原科爾沁部!”
“安陽衛,羽林衛以魏國公徐輝祖為主帥。抽調騎兵五萬人土扈部去。”
“雲麾衛抽調騎兵五萬,以陳大為主帥,直撲準噶爾殘部去。”
“就按照他們草原的規矩辦,不過不是不殺高不過馬背的孩子,也不是不殺女人老人。”
“披甲者一律斬殺!”
“未皮甲者,不論男女老少,一律送回大明。”
“修橋鋪路,修築城池,疏通運河,到處都要人。”
“通傳牛海城。”
“他們乃是最低等,但有不軌,可不經請示,不問緣由,直接打殺!”
“待我刀兵!”
“孤必還之刀兵!”
“讓他們也體驗體驗做奴才的感覺!”
“末將遵命!”
大軍開始調動了起來。
朝著三個方向開拔。
朱瞻基則是看著眼前的陳慶之道:“白袍軍騎兵一萬,羽林衛,安陽衛,三千營,雲麾衛剩餘共計騎兵八萬。”
“以白袍軍為先鋒。”
“其餘為側翼!”
“直撲北地烽燧堡!”
“其餘各部以萬人為一隊,手持重弩,可遙遙跟來,順便獵殺漏網之魚。”
“屬下明白!”
“於謙起身就朝著身後去了。”
烽燧堡是當年康麻子為了防著準噶爾設立的宣化之前的屏障。
烽燧堡群!
首尾相連。
足足百餘座。
每座烽燧堡上都有千人的精銳。
互相照應。
十分的好用。
隻不過如今略微有些不同,乾隆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文治武功。
彰顯天下太平,四海歸心。
將原本十分巧妙的烽燧連城了一片。
更像是城池。
派遣了一名親信將領擁兵八萬鎮守,其中大部分都是騎兵,而且是草原各部的騎兵。。
“用他們的人來守著他們的同族!”
“更是能彰顯乾隆盛世不是嗎?”
烽燧堡守將乃是乾隆的親信。
當朝算是名聲不小的武將納親。(前麵哪個姓氏太蹩腳,不寫了。)
納親也算是久經戰陣。
得到了手下的通報。
一點都不帶猶豫的披甲就帶著大軍悍然出城。
畢竟如今的大清比起來草原各部不知道強了多少。
這就是行走的軍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