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李豐密誅司馬師(1 / 2)

自在合肥戰勝諸葛恪之後,司馬師在朝中穩住了局麵,但仍如履薄冰,擔心自己重蹈曹爽之覆轍,所以在暗中散布自己眼線,實時掌握各朝中重臣動向。當年他和父親陰謀顛覆曹爽時,在城中陰養死士三千,如今自己獨掌大權,更是再無顧忌,在城中加強監視力量。

而吳權臣諸葛恪被政變誅殺後,那些曹魏朝廷暗地下的力量也開始蠢蠢欲動。最先嗅到機會的是李豐。李豐,字安國,馮翊東縣(今陝西省大荔縣)人,其在曹爽專權時期,對曹爽與司馬懿兩頭討好,時人評價說:“曹爽權勢滔天,司馬懿門可羅雀,李豐兩頭逢源。”後司馬懿誅曹爽,李豐戰戰兢兢,但因為其兩頭下注,害怕被清算,不過最終逃過一劫隻是被司馬懿賦閑。在司馬師逐漸掌權之後,一麵開始迎合討好司馬師,被司馬師提拔,但另一麵又在秘密和司馬師的政敵聯合,企圖顛覆司馬師。

他找到的是當今國丈張緝,從曆史長河的角度來看,國丈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身份,因為其所有權力的法統都來自於皇帝,隻有幫助皇帝掌握大權才能使自己的政治利益最大化。而如果是個傀儡皇帝,那麼國丈也就是傀儡皇帝的國丈,有名無實而已。當年漢獻帝的衣帶詔發起人就是其丈人董承,所以張緝早就對司馬師架空少帝心有不滿的,所以張緝和李豐一拍即合,開始密謀大事。

初始二人合謀之計很簡單,因為司馬師手握禁軍,要誅殺之,必須要借助外兵。而李豐之弟李翼為兗州刺史,領兵在外,為最合適的人選。所以李豐讓李翼向朝廷請求入朝,而後暗自帶兵入京,到京都合力起事。但李翼上奏朝廷,請求入朝,被司馬師駁回不準。地方大員輕易申請入京本就是怪事,而其哥哥李豐立場飄忽不定,司馬師心疑加深,故在李豐身邊多加眼線,觀其言行。

吳權臣諸葛恪被誅後,給了李豐靈感。諸葛恪雖然把握禁軍,但在皇帝麵前便是最脆弱之時,所以孫峻得以在殿上誅殺諸葛恪,李豐與張緝一起討論此事,便覺可效仿而行。所以讓國丈張緝秘密聯係少帝,讓他參與此事。少帝曹芳今年已23歲,早已成年,但一直未能親政,心中對司馬師多懷不滿,而且東吳之事也給他信心,所以少帝應允此事。所以召李豐前來商議細節。

少帝召來李豐,屏退左右問道:“中書令有何妙計?”李豐答道:“拜貴人日,陛下禦駕親臨,用陛下衛兵,誅殺大將軍司馬師。”少帝雖有心理準備,但聽到不免心中怦怦直跳,問李豐道:“中書令可有把握?”李豐自信道:“十分把握!”遂定此計。隨後,李豐找來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賢等人,他們都是當日陛下身邊的隨行太監,說道:“我等拜貴人日,欲誅大將軍,爾等在內廷,可助我一臂之力,否則下場可見張當。”張當,那個為求活命,幫司馬懿構陷曹爽的太監,事後卻被司馬懿失信誅殺三族。這些太監雖不知張當之事的實情,但都知道張當這事兒隱隱約約透著冤枉,所以應允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