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也是社會和諧之計。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過得高等教育進入了空間迅速發展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後少年宮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不見關係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是關係到我國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如今大學生就業難,引發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反思。
當前形勢:擴招以來每年畢業人山人海的招聘會現場,擁擠的人才招聘市場都像是在戰爭的現場。上聯: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聯: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 橫批:願讀服輸。 雖然有些誇張,但幾乎每年這幅對聯都是一部分應屆生的寫照。從2022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突破600萬以來,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達660 萬,2022年估計有680多萬。中國超過700萬人口的城市有幾個,但我們一年的畢業生卻有近700 萬,再加上近三年未實現穩定就業的,何止1000 萬。現在又是一年畢業時,2022,不管瑪雅傳說的真實性有幾分,對於應屆生來來說:注定無法高興! 當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就是兩個字:嚴峻!
分析當前形勢:複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則認為,現在就業形勢很嚴峻,即使沒有國際金融危機,也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畢業都能就業。而之所以造成畢業生就業越來越難,與我國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有很大關係。葛劍雄教授的觀點,為我們打開了解決問題的另一條思路。
究其原因,我認為首先,不少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相悖
“大學生就業難,與高校學科設置不合理相關聯。”這是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的共同觀點。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博導鄭正教授指出,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時按單科設置的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等,現在都成為綜合性大學。在向綜合性大學邁進的過程中,有些學校追求“大而全”,新設專業一擁而上。環保專業就是一個好的例證。鄭正教授介紹,目前全國有三四百所大學開設了此專業,而實際上,很多學校缺乏師資和實驗室、實驗儀器等,改個名字“暗渡陳倉”就招生。鄭正曾經問過從外校招進來的研究生:“有沒有做過實驗?接觸過哪些實驗儀器?”他們中很多人都回答“沒有”,有的說“紙在窗戶外麵看過”。以某省為例,以前,音樂類專業學院隻有兩所,現在有將近40所;過去隻有4所高校開設教育學專業,現在則有16所高校之多。
第二,社會本身存在著就業難的問題。加之有些行業、專業的需求暫時飽和,供給量還是維持原來的情況,所以可能導致就業困難。
大學生就業難自身存在的問題:
首先談談我認為如今大學生中較為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荒廢學業。現在的高校大學生不明白大學教育的精神所在,由於我國實行應試教育機製,使得很多高中生進入到大學生就放鬆下來,我在高中時期老師就經常教育說高中努努力,到了大學就能充分的放鬆了,這種觀念是非常可怕的,高中時期所學知識隻是基礎而言,也可以說沒有任何的實際應用作用,大學才是自主學習的黃金時期,才是真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去發展的時期,更是將理論知識向社會實際需要轉化的重要時期。一部分大學生死學書本隻,一心為考試,仍停留在學習為作業的幼稚階段。古人訓:術業有專攻。現在我們很多的同學都在應付考試荒廢學業,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專業知識上,何談專攻術業?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未培養起自己專業的競爭能力。當然還有多種原因造成大學生就業難比如以下幾點:1、考證存在盲目性:使企業麵對這支日益壯大的“考證大軍”產生疑慮——持證人是否真的具有相應能力?因此相比證書,企業更看重個人素質和實際操作的能力。4、對薪酬的期望更加現實,社會越來越現實,大學生也毫不例外,更加看重對薪酬
的要求,往往造成了好工作擠破頭,工資較低的工作卻少人問津。 5、職業規劃意識不夠強,同時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不全麵,甚至存在明顯的缺陷。
如何克服就業難困難
就業難問題是一個需要多方麵共同解決的問題,政府、企業單位、社會、個人都應該積極努力,去克服這一難題。一、政府應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就業市場。要解決高校就業問題,政府要加強經濟調控手段。在完善就業市場方麵,政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掃除體製性障礙。政府還應加強對高校辦學的指導,另外政府還應發揮自製優勢,主動為高校和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就業指導。二、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各個用人單位改變自己的人才觀, 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置換冗員。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三、高校要強化內部改革。高校要主動適應市場,適時地調整專業結構,加強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建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重視教學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的畢業生;同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開設新專業,靈活地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要建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製。理順就業指導工作的體製,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四、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素質,更新就業觀念 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上。在大學生涯中,要全麵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要充分利用高校這一平台,不斷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同時大學生們應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革除那些陳舊的觀念,對自己要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地確定就業期望值,並認真規劃。隻有這樣,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