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的父母往事(1 / 3)

今天我在這裏寫的小說是根據我自己這三十年的人生改編的小說,在小說裏我會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敘述。首先從我父母的往事開始說起吧。

我的父親叫浮屠韜,他還有個小名叫浮屠國華,他是一個60後。我爺爺叫浮屠茂陽,我爺爺生了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爸爸浮屠韜排行老三,他們四個兄弟的大名字是根據文武韜略這四個字按年齡大小取的。我的二伯浮屠武早年生病夭折了,所以我爺爺成年的兒子隻有三個:浮屠文、浮屠韜、浮屠略。我的爺爺生在30年代裏,他的青年時代正處於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那個年代。我們浮屠村從很久遠的時候就是一個做道士的村莊,村裏大多數的家庭都是靠給別人家葬禮上做法事來養家糊口的,我們浮屠村祖上也有讀書人,比如我爺爺家往上幾代裏就出了個貢生,這個貢生在清朝的時候是候補官員的級別,在他那一代他開辦了私塾教書,因此攢下了一筆不小的財富,有了財富後就買了田地,因此在這個主要靠做道士謀生的村子裏,我家是那個唯一的特例,我們家是教書的。到了我爺爺這一輩時私塾已經有很久沒開了,但是我爺爺是受過教育的,在他那個年代受過教育認識字的人並不多,所以我爺爺當時算是妥妥的文化人知識分子了。

我爺爺二十多歲的時候,正趕上新中國成立搞起了土地改革和公社運動,幾個村聯合組建了生產大隊,大家看我爺爺是個知識分子又是共產黨員於是都推舉他做大隊主任,爺爺在大隊主任的位置上一幹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間我爺爺把他的弟弟給推薦到城裏的火電廠裏去做工人去了。我的二爺爺後來混到了火電公司的總經理的位置。火電廠可是妥妥的國企,待遇很好,那時候不知道多少人眼饞這份工作。到了1978年以後的時間裏,國家開始允許私人經商,我爺爺手裏也攢了點閑錢,於是就租下了公社旁邊的房子開了個小賣部。那個時候開小賣部的人並不多,商品物資也是很缺乏,所以那時候我爺爺的小賣部生意很是紅火。

由於我爺爺是個知識分子,所以他比較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正趕上那時候我國正開展九年義務教育,所以我的叔伯姑姑們都上過幾年學,不過他們成績都不好因此到差不多初中就輟學去學手藝去了。我父親的成績最好,最後讀到了高三,但是沒有考上大學,那個時候考上大學國家是包分配的,一般考上大學基本就是公務員了。我父親受當時反美風氣的影響不願意學習英語,但是他高考那時政策已經變了,英語所占的比重變得和數學語文一樣重要,導致他考了兩次都沒有考上。但是不得不說在那個窮困的年代裏能上個小學畢業已經算是知識分子,更別說是讀了高中。我爸爸在當時也算妥妥的高學曆人群。但是我爺爺還是老思想,認為如果讀書不成就學一門手藝養活自己才是靠譜的事情,於是就讓我爸爸去跟著我的舅公去學了水泥匠。我大伯是木匠,我爸是水泥匠,我三叔是裁縫,我的兩個姑姑都是裁縫。老一輩人覺得有一門手藝以後會有份穩定的工作,就不會餓死。於是我爸爸就跟著我的大舅公學了三年的水泥匠,學成之後就跟著我的大舅公在外地工地裏打工,我爸爸21歲時正趕上國家改革開放近十年時間,粵港澳大灣區那邊的深圳珠海特區正在蓬勃發展著。那時候深圳汕頭那邊非常多的建築工地,我大舅公在做包工頭,我爸爸就跟著他在工地打工。說實在的我爸爸真的是很不上進,就盯著那工地上一畝三分地,他那個學曆在那個年紀如果進個工廠混個幾年,現在基本就是個廠裏的小領導了。但是我爸爸後來在工地混了三十多年,一直也沒攢到錢當大包工頭,早年自己搞點小包工頭的活,賺的還沒工人多。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在我爸22歲的時候,我爺爺見他也老大不小的了,該給他相親找媳婦了,於是就找媒人說親去了。大家都聽說我外公家的閨女便宜好養活就給我爸推薦我外公王家國家的女兒。於是我爸爸就提著兩包冰糖上我外公王家國家裏提親去了。那時候的我媽隻有十六歲,但是在當時的那個窮困年代這已經是到了該出嫁的年齡了。我爸媽兩個人簡單的見過麵之後,也沒多聊啥,就這樣算是開始交往了。我爸死賴著臉皮在我外公家白吃白喝了半年,每天和我媽聊天。就這樣雙方家長就開始商議訂婚了。那時候不比現在,訂婚的時候我爸家裏就給我媽做了件新衣服,然後我外公一家就開心的合不攏嘴的了。那時候的人真的是很容易滿足,不像現在的拜金女動不動就幾十萬彩禮外加房子車子的。那個年代的人結婚什麼也沒有不也照樣生兒育女過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