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馬殷的弟弟跟隨孫儒擔任指揮使。孫儒死後他又歸降了楊行密,屢立戰功,但一直不敢提出投奔兄長的請求。之後楊行密無意間得知他是馬殷的弟弟後非常震驚,主動提出送他前去與兄長團聚,並親自為他餞行。等他回到長沙,因感念楊行密的恩情,不斷勸說馬殷前去結盟,馬殷沒有同意。
905年1月,楊行密派兵剿殺叛將安仁義。攻城時,眾人見到安仁義全都破口大罵,隻有李德誠沒有這麼做。等到最後安仁義戰敗,帶領全族登上城樓死守時,隻允許李德城一人上前,並對他說:“看在你對我還算有禮有節就送你個功勞吧!”說罷便繳械投降,讓李德誠抓自己回去領賞——要想取得成就,“人和”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強者往往沒有情緒,待人和善,從不說些不好聽的話,卻隻幹最狠的事。那些動不動就發怒之人很難取得成功,除非在某一方麵有著過人的才華和長處。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天才或是擁有舉世無雙的實力,那麼還請先放下身段來“與人為善”才好走向成功。
2月,春社日,朱溫派遣心腹邀請了昭宗剩餘的九個兒子前來赴宴,等他們喝到酣暢之際,命人用繩子全部勒死,然後把屍體全都扔進了池塘。
官員李振多次參加科舉未果,嫉妒那些考中之人,於是跑去向朱溫建議將平日不服從的三十多位官員盡數誅殺:“這些人平日常自詡為道德高尚的‘清流’之士,不妨將他們丟入黃河成為‘濁流’!”朱溫笑著采納了他的建議。
朱溫曾跟幕僚坐在柳樹下歇息,自言自語道:“這棵柳樹這麼高大,適合做成車輪。”眾人還沒說話,幾位善於溜須拍馬的人便起來附和道:“是啊,的確適合。”朱溫突然聲色俱厲道:“書生之輩果然喜歡隨聲附和來愚弄主上,車輪明明是用榆木做的,怎能用柳樹?”然後回頭對左右侍從說道:“你們還等什麼?”下令將他們全部殺害。
當時滿朝文武都懼怕於朱溫的殘暴統治,朝不保夕。很多士大夫為了避禍,都不願意前去上朝。
楊行密病重,命令節度判官將長子楊渥召回。然而這個楊渥素來沒有好名聲,遭到手下將吏的輕視。所以節度判官反對道:“楊渥容易聽信讒言,又喜歡擊球喝酒,並不是一個值得托付基業之人,您的其他兒子又都年紀尚幼,不如先讓廬州刺史暫管軍務,等諸子長大後再交還權力。”重臣徐溫說:“楊王出生入死,曆經槍林箭雨才搏得了今日之局麵,怎能不傳於子孫反而要交給外人?”於是強奪了公文,跑到宣州將楊渥接來。
當年楊行密受封為吳王,等他去世時,所管轄的吳地已成為南方最強大的割據。之後楊氏子孫稱帝,建立了五代十國中的“南吳”國,將楊行密追封為太祖。
楊渥掌權後變得更加驕橫奢侈,在為楊行密服喪期間還在飲酒作樂,就連夜晚都要點起蠟燭來擊球。有時單騎外出遊玩,隨從之人都找不到他。還挑選了一批壯士作為爪牙,動輒欺淩舊臣。即使徐溫哭著向他進諫也不為所動,反而發怒道:“既然你們認為我不成才,為何不殺了我取而代之?”於是徐溫開始密謀造反。楊行密在世時,有數千親軍駐紮在內城。結果楊渥繼位後,為了空出場地射箭,將把他們全都驅趕了出去,因而徐溫更加無所顧忌。之後他找機會把忠於楊渥的三位將領派去攻打江西,緊接著誣陷他們叛變,命人在酒席中暗殺,然後在某日的清晨率領兩百士兵發動兵變,囚禁了楊渥。
從此“南吳”的大權便旁落徐氏,那些忠於楊家的將領隻要稍不合作,便會被徐溫用計除掉。三十年後,楊氏將“南吳”禪讓給了徐氏,改名“南唐”,徐氏也改姓為“李”。而南唐李氏日後出了一位雖然不擅治國,卻能吟詩寫詞的後主李煜,寫下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等既含憂愁卻又不朽的詩篇!
朱溫趁著楊行密病危接連攻陷了襄陽和荊州兩大重鎮,打算一舉吞並淮南。但進軍時再次趕上大雨,軍中人困馬乏。淮南軍士堅壁清野,不給朱溫采集糧草的機會,還不斷繞道從後方襲擾他的軍隊,最終成功將他打退。
朱溫急著取得帝位,命令手下官員辦理此事。然而要助紂為虐地滅亡一個將近三百年的王朝是每一個臣子都不願背負的,所以即使是朱溫的心腹也都推脫不願執行。朱溫勃然大怒,叫來眾臣罵道:“你們不用花言巧語來阻撓我,以為沒人起草詔書我就不能做天子了嗎?”
殿中一陣沉默,隻有禮部尚書蘇循附和道:“梁王功績顯著,天命所歸,理應接受禪讓為帝。”這位蘇循的兒子之前參加科舉,因為無德又無才被昭宗當場貶逐並下令永不錄用,所以一直對朝廷懷恨在心。
11月,辛巳日(二十七日),哀帝任命朱溫為相國,總管全部政務,進爵魏王並加封九錫。朱溫還嫌升遷得太慢,拒絕接受詔令。於是哀帝又派遣使者前去朱溫那裏傳達了禪位的旨意,他又拒絕了——這次其實朱溫是滿意的,隻是為了顏麵還得象征性地客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