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隋文帝(1)(1 / 3)

暮江詩曰:

“滎陽江頭暗沉歌,哀久絕,空悲切。自是糊塗,難笑天涯盡庸人,一葉扁舟,獨掛殘陽漂水中,心思故裏。

晚風徐徐,噫籲曦,微風驟起,不知今夜幾多紅雨,仍行船。

命起漣漪,天不隨人,幾番跌宕已沉淪。罷矣,功名皆成幻,愛恨隨風散。

但求一歸處,無雨,無風。

隻知小築冷暖嚴寒,管他人間春夏秋冬。

江湖風雪大,英雄難覓人生意。廬屋酣夢沉,騷人不知是何年。”

——————————————————————————————————————————

我們的故事開始於公元581年,春,正月壬午。此時的北周皇宮,一切劍拔弩張。

“父親是要奪權篡位嗎?”——太後楊麗華冷笑道。

“大勢已然,騎虎之勢,不得不下”——她的父親,隋王楊堅無奈的搖了搖頭,想起了王後獨孤氏當年的這句話。

此時正是南北朝的末期,南方在曆經了宋朝、齊朝,梁朝三個政權之後輪轉到了陳朝,正將迎來它史詩級的昏君——陳後主陳叔寶。而在北方有兩個政權,西邊的北周和東邊的北齊。楊堅所臣屬的北周剛剛滅掉了東邊的北齊,成功統一北方,問鼎天下的霸業近在咫尺。隻是此時的朝廷還不姓“楊”,仍是“宇文”氏的天下。不過在昏君宇文贇(yūn)的荒淫無道下,楊堅看到了機會:大批功臣悍將慘遭清洗,宇文贇昏庸無能,濫施刑罰,親手打造一個巨大的爛攤子交到了自己年僅9歲的兒子宇文闡(chǎn)手上。

楊堅,鮮卑姓普六茹,世襲了父親的爵位,時任北周隋國公一職。據史料記載,楊堅“相貌奇偉,眼如曙星,大夫嚐謂其當王有天下”。他的外貌,英氣逼人,風度翩翩,不是一個“帥”字就可以形容。不隻是“一表人才”,更是“一表帝才”。很多人光看到他的外貌就已折服,好像從他臉上看到了皇圖霸業。齊王宇文憲就曾進言:“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我每次看到他都不自覺產生畏懼之感,要盡早除掉!”將軍王軌也說他“麵有反相”。

北周王室一直對他很警惕,北周帝宇文贇就曾下令要將他的女兒——當時還是皇後的楊麗華賜死。多虧她母親獨孤王後火急火燎地趕到後宮,叩頭至血才救了她一命。而楊堅也處處小心謹慎,每天活在惶恐之中。一切的一切,終於在宇文贇的病危中,迎來了轉機:鄭譯——楊堅當年的同學,又一個為他相貌所傾倒的粉絲。宇文贇的近臣,當時的北周上大夫。他看好楊堅成就大業,盡心結交,與另一個親信劉昉合謀讓他入宮受遺詔輔政。開始的他堅決推辭不敢當,直到獨孤王後的那句話:“如今的形勢已明朗,要麼進,要麼死。北周王室對我們如此忌憚,就算你想安安分分做個匹夫,有可能嗎?大勢已然,騎虎之勢,不得不下。”

——“這不過是父親的借口罷了,我們家奉先王之遺命輔政,怎可做出如此倒行逆施,天人共憤之舉?”楊麗華的話打斷了楊堅的思緒——當年宇文贇的楊皇後,此時已是9歲北周帝宇文闡的楊太後了。

楊堅輔政後,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分封在外的宇文諸王入朝,杜絕了潛在的叛亂。緊接著直接調集宿衛隊上朝,向重臣索要兵符玉璽,不聽令者立斬不赦。雖然之後發生了尉遲迥擁兵勤王和宇文招的刺殺事件,但都被他出色的平定了。此時的麵前再無阻礙,抬眼就能看到那座金光閃閃的王位。

“多麼迷人的王位,名利,天下,現在它們都在我眼前了。我楊堅苦熬這麼多年,到了今天這個地步,說不動心是假的,但這有錯嗎?我一開始確實兢兢業業的隻想當個股肱之臣,但如今可能真像我女兒說的,一切都隻是借口了吧”。——想到這裏,隋國公楊堅不再理會女兒,於公元581年2月,接受北周帝宇文闡的禪讓,即帝位,定國號為“隋”

關於國號,自古以來很多都來源於開國皇帝登基之前的封號。比如上一代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是“晉王”,所以國號也是“晉”。而隋朝之後的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唐國公”,所以國號也是“唐”。而即位後的隋文帝楊堅在未來幾個月裏先暗殺了前周帝宇文闡,後又盡滅了宇文宗室。當然,殺完之後,免不了還要例行公事的為他們舉辦葬禮,假哭一番,以慰天下。

北周大官竇毅的女兒,得知文帝楊堅篡周的消息,大罵:“恨我不為男兒,不能挽救周家危難!”竇毅趕緊捂住她的嘴,“你再亂說,下一個滅族的可就是我們竇家了。”不過竇毅很欣慰,對她的見識氣度也很欣賞。

“一個小女孩家,能有如此的膽識,確實值得驕傲,看來我要給你找個好丈夫了。”等她長大,竇毅將她嫁給了唐國公李淵,也就是後來的唐高祖。先後生下了太子李建成,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和敗家子李元吉。

文帝能夠奪取天下,兩大謀臣蘇威和高熲(jiǒng)功不可沒。蘇威勤於公事,誌存遠大,文帝常說:“蘇威要是沒遇到我,無處進諫忠良之言,我沒得到蘇威,無法施行治國之道”。蘇威手中常捧一卷《孝經》,說天下書籍讀這一本足以——可惜在不久的將來,在那個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我們這位大孝子可以說既不忠也不孝,純純的偽君子,而他手捧的《孝經》也在戰火中燒焦了早已迂腐泛黃的最後一頁。

相比之下,高熲就要賢良的多。在文帝還一無所有的時候就毅然決然地跟著他,“願受楊公驅馳,犬馬之勞,縱使我們大事不成,不過滅族而已!”等文帝富有四海,高熲立刻上表讓賢,深避權位,文帝深受感動。

蘇威和高熲兩人同心協力,大小政令刑案,都和文帝反複商議而後施行。在二人的才華與文帝的賢明之下,不到幾年,天下大治。像兵部曾上書:“當今郡縣,比古時要多一倍,官吏士兵也多一倍,可平民百姓卻不見增加。造成了很多虛職,白白領取俸祿。民少官多,好比十隻羊卻有九個放牧的人。所以懇請裁撤多餘的職位,合並小郡小縣為大郡縣,為國家節省冗員的費用”。蘇威也附議,於是文帝通過了他們的建議。

6月,文帝下詔規定:以後太廟祭祀必依照《禮經》,朝會的衣服以紅色為尊貴,軍服和百姓日常穿的衣服則是采用黃色。另外之前屢經戰亂,藏書典籍大多丟失,北周時才剛滿一萬卷。於是文帝下令向天下藏書之家購求前代遺留書本,每獻一卷書給絹布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