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矛盾(1 / 2)

四:

老人們之間有一種不言自明的默契,如果讀者諸君有看到過農村門口在傍晚成群納涼的老人,那一定能夠設想出上個世紀60年代上海市聚集在雜貨店門口拉家常的阿婆們。

玉涵下班的路上總會經過這裏——陳計雜貨鋪,自從老陳死後,寡婦王阿婆獨自一人經營著這個經曆了半個世紀風吹雨打卻還有一口氣的店,她年近七旬,當兵的兒子死在了朝鮮,國家的補貼至今沒有發下來,王阿婆就這樣度日如年的守著這裏,等待著那兒子曾經為國家付出過的唯一證明。

空巢老人的生活總是不好過的,白天,她會在悶熱的午後看著街上來往的人群,仿佛又回到了她和老伴第一次收拾好店鋪打開木板門的那個盛夏,光芒冒失地衝了進來,使一切貨物顯得嶄新,街上人頭攢動,他們滿意的準備迎接新生活的開始。可是時間與戰爭不可避免地改變了一切,她變了,不再年輕,店也變了,售賣的都是風塵仆仆的老物件,就連街上的人群也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她不止一次有回到過去的感覺,甚至看到過死去的兒子在雨夜裏徘徊著選購商品,憂鬱而悲傷,回憶的泥沼中,她已經分不清虛幻與現實。隻有兩件事情她是確認的,那就是傍晚六點經過的美麗女孩與那幾個皺紋多得與她不分伯仲的阿婆,他們是留給王阿婆最真實的印象。尤其是玉涵,那模樣令她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而且為人又隨和,時常光顧這個雜貨店,王阿婆簡直把她當作了自己的親生女兒,有什麼好吃的都會送給玉涵。

9月,總是一切悲劇發生的伊始,王阿婆與她的老友們談話的間隙,黃色的光芒使靜止的她們看起來像一座獨屬於這個城市的雕像。玉涵有些日子沒有出現了,她在迷惘的思緒中估摸著玉涵快要來了,就像這幾天一直在這個點等待她一樣,心裏正在發愣,有一搭沒一搭地接住其他阿婆們的提問,直到瑰麗的半截太陽下,那無比熟悉的美麗倩影背著挎包出現在街道的盡頭,小天使還是那麼美麗,隻是近來臉上多了些愁苦的神情。王阿婆活了大半輩子,一眼就看穿了這種痛苦的根源,除了愛情還能是什麼呢?再算上她最近撲朔迷離的行蹤與心不在焉的姿態,王阿婆更是看在眼裏,她是多麼心疼這個唯一關心她的年輕人啊!

玉涵這次沒有與王阿婆搭話,她甚至沒有看到她,剛剛和愛人吵完架,此刻世界在她看來是多麼的虛無縹緲呀…王阿婆默默地坐在板凳上觀察她,她知道她喜歡畫畫,希望自己托房東藏在床單裏的顏料能給她一些安慰,可是…一切藝術在真正的痛苦麵前又是何其蒼白無力呢?就像畫畫於玉涵而言,寫作於本文的作者而言一樣。

玉涵沒有回家,她徑直地走向了河邊。

五:

夏到底還是拆開了那個包裹,他明白了這是傑最痛苦的回憶,他此刻就是想揭開傑的傷疤。

黑夜不慌不忙地籠罩了這座城市,像一個遊刃有餘的漆黑怪物,它遮蓋住了寄居在橋洞下的乞丐,遮蓋住了三五成群的流浪兒,遮蓋住了這個世界一切無法直視的醜陋。

這是一本長度足以當枕頭的書,十分沉重,泛黃的頁麵和殘破的書邊讓人聯想到被丟棄在圖書館裏最不起眼的那一類。書上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內容,無非是騎士小說和魔法書那一套,夏看後不屑一顧,他以為是什麼能讓傑極度痛苦的東西呢,結果就是這些天馬行空的無用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