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明珠也不是白給的,別看他在這幾個人當中的地位最低,可是能進這南書房跟皇上談辦軍校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他已經進入了大清的決策層,到了這個時候,當然得要發表一點有建設性的意見:“皇上,臣以為,秦有福折子上的辦學手段和方法是可以接受的,臣相信我大清泱泱大國,如秦有福這般有能力卻不願為官的人不是個別現象,為了鼓勵有能力有才學的人為國出力獻策,是否可以考慮由地方推薦,各督撫專門派員考評,將這些有能力的博學鴻儒之流請進京來,或是專攻其精專之事,或是派往地方為官,相信此舉定可令天下有能者仰視皇上的大度,能起到千斤買馬骨的作用。同樣,在使用秦有福的事情上,臣以為倒是無需介懷,畢竟秦有福掛著皇家顧問的頭銜,隻要他以皇家顧問的身份出任大清軍校之校長,校內之學生當然明白他們之所得乃是皇上的恩典。至於如何管教學生,自然有教習負責,校長之職權在於製定教務和管理軍校之教學科目,這樣一來,就大概就無需牽掛太多,隻等接受合格的低級官佐了。”
康熙一直在聽著三位大臣的話,康親王的話有道理,但是隻是給了康熙一個定心丸,沒有多少意思,索額圖說的倒是讓康熙心中有些不自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坐在龍椅上就需要關注各方麵的情況,有時候一些細節可以決定成敗,對康熙來說,如果風險評估時發現風險比較大,寧願采取穩妥一些的辦法,畢竟他最需要的是穩定。倒是納蘭明珠說的讓康熙眼前一亮,康熙為什麼著急上火的要納孔家的人為妃?位的就是孔子這塊金字招牌。這個年頭,隻要抓住了讀書人的心,天下就很難亂起來,因為有能力讀書都是些小有資產的,就算是為了他們自己,他們也不會願意這個天下亂起來。別看大清入主中原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但是不少自命清高的讀書人或者是被稱為大儒的,一直還抱著大明的排位不肯放手,在他們的影響下,不少人始終敵視大清,認為大清統治是異族統治,這個江山早晚還是要回到漢人手裏麵的。可是他們那裏知道,如果可能,康熙情願自己馬上就變成漢人。畢竟坐上這龍椅不容易,讓誰下來誰也不會幹的。如果能拉住這些博學鴻儒,自然就可以借重他們的影響力穩定大清的統治,而且這些人當中多數還是真有本事的,根本就是兩利的事情,自然是一件好事,看來這納蘭明珠還是真有點本事的。恍恍惚惚的,康熙似乎覺得自己曾經聽說說起過這個辦法,雖然說法不同,但是大概意思肯定是一樣得,這個人會是誰呢?
這個時候當然不是考慮這個摸不著頭腦的事,康熙今天叫幾位大臣過來,為的就是定下來這個軍校到底搞不搞?要是搞的話該怎麼個搞法?誰來負責這個事情。現在看來大家的態度都很明朗,軍校肯定是要搞的,而且大家也都傾向於讓秦有福來負責這個事情。康熙不是拖拖拉拉的人,既然明確了,那麼就該籌備了。於是他總結道:“既然是這樣,朕也認為這事就這麼定了!一會納蘭明珠擬一道聖旨,委派秦有福為大清軍校督辦人兼校長。先讓戶部找一個地方,如果秦有福認為合適了,那麼就趕快把框架拉起來,至於他說的那些戰法和訓練手段還有槍械什麼的需要安排專業的加官,朕看來這不是什麼難的事情,這個事情要麼不辦,要辦就要辦好。需要的人可以去兵部可吏部找,找到誰算誰。第一批學生就安排全火器營的那些人,且試一試,要是效果好了,來年還可以再招,這個事情就這麼定了。”說道這,康熙想了一想,吩咐納蘭明珠,:“回去後你寫一個折子上來,就寫寫這麼將那些博學鴻儒請到朝廷來的事情。這個事辦好了,朕算你一功!”
……
秦有福本以為軍校的事那麼久沒有反應,估計是黃了,也沒掛在心上,整天忙著家裏的事情,他那裏知道,康熙已經把他將來的路都給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