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或許是對生命最為簡潔的概括,但其中蘊藏了無數的奧秘。一個名為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的女人,在1980年發現端粒具有特定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一種最重要的生命基礎分子);其與一個名為傑克·紹斯塔克的男人一起,在1982年進一步證明這種DNA可以防止染色體被分解;其與一個名為卡羅爾·格萊得的女人一起,在1984年發現了端粒酶可以產生端粒的DNA。上述三位科學家,憑借“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成果,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借助他們的開創性工作,人們知道,端粒不僅與染色體的個性特質和穩定性密切相關,而且還涉及細胞的壽命、衰老與死亡等等。簡單地說,端粒變短,細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得到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生命衰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進程,它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因素,端粒是其中之一。
一個名為李紳的男人在799年寫作的以下同情從事食物種植工作人們的文章,在人們中千古流傳。
“從事食物種植工作的人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餐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他們用辛勤的工作換來的呢?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就算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從事食物種植工作的人們餓死。”
一個名為劉向的男人在公元前17年向人們做的以下說明,在人們中廣為流傳。
“絕大多數生物隻要保住根本就能生長,絕大多數事情隻要符合道義就能成功。”
一個名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男人在1969年7月21日踏上月星表麵時,成為第一個踏上靈星以外星球的人,說了以下一句被人們認可的話。
“這隻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大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之間,一個名為孟軻的男人向人們做的以下說明,在人們中千古流傳。
“憂慮禍患能使人們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們走向滅亡。”
大約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一個名為李耳的男人提供的以下人們與宇宙相處、人們之間相處的方法,在人們中千古流傳。
一、世界中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並能由對立而轉化。陰陽對立統一、物極必反。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應該辯證地唯物地認識世界。
二、做人要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幫助萬物,默默不爭。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有喜悅就會有悲傷,樂極生悲,不生事擾民、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人們中的許多非常專業的人員認為宇宙是由大約138.2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內的所存物質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並濃縮成很小的體積,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瞬間產生巨大壓力,之後發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去,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後來相繼出現了宇宙中的所有星係、黑洞、中子星、恒星、行星、生物以及其它物質。
一個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則這個物理量是量子化的,並把最小單位稱為量子。
一個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的男人在1900年向人們作了以下關於能量量子化的報告。
“黑體是由以不同頻率作簡諧振動的振子組成的,其中電磁波的吸收和發射不是連續的,而是以一種最小的能量單位為最基本單位而變化著的,這樣的一份最小的能量,叫作能量子。”
量子理論是人們研究原子、分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微觀世界物質的理論,是迄今為止科學史上最能精確地被實驗檢驗的理論,是科學史上最成功的理論。至今為止,僅僅萬有引力無法使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在黑洞附近,或者將整個宇宙作為整體來看的話,量子力學可能遇到了其適用邊界,使用量子力學,或者使用廣義相對論,均無法解釋一個粒子到達黑洞的奇點時的物理狀況。
一個名為愛德文·鮑威爾·哈勃的男人在1924年開創了星係天文學,在1929年總結出描述來自遙遠星係光線的紅移量與星係距離成正比的Vf\u003dHc*D定律,其中Hc是哈勃參數,隨著宇宙的膨脹,該參數是會變化的,Vf是遠離速度,D是相對靈星的距離。歐洲航天局於2013年3月21日宣布,新的哈勃參數值為67.80±0.77(km/s)/Mpc(Mpc表示百萬秒差距,大約為300萬光年),即在每增加300萬光年的距離上(或每過300萬年),星係遠離靈星的速度增大67.80±0.77千米每秒。根據哈勃定律,目前宇宙中每相距300萬光年的兩處,由於宇宙膨脹導致的相對遠離速度為67.80±0.77千米每秒。人們目前測定真空中的光速為每秒299792458米,宇宙中相距144億光年的兩處,由於宇宙膨脹導致的遠離速度達到了光速,現在發出來的光線,將永遠也到達不了靈星。在人們的可觀測宇宙中,已經有星係之間的遠離速度超過了光速,人們還能觀測到這些星係,是因為人們觀測到的星係是它們很久以前的樣子。
世指時間,界指空間。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
世界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總和,是人類可感知的有際界限範圍。
宇宙是一切存在的總和,是對有限可知與無限未知的整體宏觀。
人們把研究物體運動時所選定的參照物體或者彼此不作相對運動的物體係統稱為參考係。
一個名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男人在1905年向人們作了以下狹義相對論證。
一、在任何靜止或勻速運動的參考係中,真空中光的運動速度都相同,與光源及觀察者的運動狀況無關。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係為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E\u003dmc²,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而c則表示光速常量。質量和能量就是一個事物,是一個事物的兩種表述。質量就是內斂的能量,能量就是外顯的質量。質量就是能量,能量就是質量。
二、在靜止或勻速運動的局部參考係內,時間和長、寬、高空間是平坦的四維數學幾何結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15年向人們作了以下廣義相對論證。
“在一切參考係內,物體之間存在吸引力量,引力引起時空彎曲,時間和長、寬、高空間是彎曲的數學幾何結構。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
一個名為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男人在1859年向人們說明了以下理論。
“所有生物是在遺傳、變異、生存鬥爭中和自然選擇中,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不斷發展變化的。”
一個名為袁隆平的男人,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突出貢獻,被人們評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其在1977年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製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在2016年實現雙季畝產1537.78千克,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在2018年實現單季畝產1203.36千克,創單季稻產量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