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難得陽光再一次展示了其應該具有的溫度,三姑把堆在房簷下的一點兒沒有脫粒的玉米,攤到路邊上晾曬。
金黃的玉米棒已經有部分出現發黴的情況,也因為10月的天氣裏,經常性的下雨的原因,因此不便拉出來晾曬的緣故造成的。
三姑家的玉米,今年也就種了兩畝多點兒,好在產量還可以,總共脫粒後,有2300多斤,在之前就已經賣完了。
眼下的這一點沒有脫粒的玉米,是因為這塊地在後園的“家溝”旁邊,收割機進不去,種植的麵積又少,因此是三姑下班後,自己手工割下來的。
而這幾分地的玉米,在純手工的收割下有多困難呢。
三姑需要趁著早上或者晚上下班,還有明亮的時候,騎著之前賣衣服的電動三輪車進到地邊上,然後裹著長褂,穿著長褲,戴著帽子,把那些已經成熟幹黃的玉米秸稈,一邊用手攥著杆子,一邊用鐮刀一排排的靠著根部上麵一點兒的位置砍倒,然後整齊的朝著一個方向放倒。
這個過程中,稍微熱一點兒的天氣,便會累的渾身流汗,並且伴隨著玉米秸稈上灑下的粉塵落入身上,奇癢無比。
待一排排的玉米秸稈倒在地上後,三姑便從車上拿下小板凳,坐在這些秸稈中間,把那些已經開了口的玉米外衣剝開,把裏麵的金黃玉米穗扔到車子上。一排排的重複如此。
裝滿一車後,便把車子騎回家,把玉米從車子上用農具扒下來,攤在地上等待太陽的照射。
而這距離最後出售還需要脫粒,揚塵,曬幹。
收割前大多數農民便開始擔心,一來擔心下雨,地濕機器無法下地,二來擔心長時間不收的話,玉米便會發黴生蟲,無法出售。
而到了晾曬的時候,幾乎村裏到鎮上的所有路邊都會攤上玉米,為了防止玉米被過往的車輛碾壓,很多村民還會在玉米邊上放上石頭,木棍,酒瓶等來試圖阻止。
當然這種做法帶來的安全隱患也是十分大的。
而晾曬的時候,可能上午還是萬裏晴空,下午便大雨淋淋了。於是經常上演著,天空陰雲密布下,很多村民相互幫忙搶收糧食的盛況。
幫忙鏟的,幫忙裝的,幫忙蓋的,大家都十分默契而且認真的幹著。
也許大家心裏都明白,農民手裏這一粒粒糧食不僅僅是去年一年的勞動成果,更是來年一家的吃食,是關乎生存問題的。
因此即使平日裏不太和睦的鄰居,看到需要搶收糧食時,也會毫不猶豫的拿上工具,加入這種保衛戰中。
這也是生活在農村能看到得那些溫馨又美好的畫麵。
三姑把玉米攤好後,便去上班去了。
三姑騎著車子剛走到村口,便看見一輛救護車閃著醒目的警燈,發出著“嗚哇嗚哇”的聲音,朝自己家的方向飛快的駛去。
三姑停下車子,回頭看著,心裏也在猜著這是哪家出了事情嗎。
村裏其他已經起床的鄉親,也走到路邊探出頭看著。
直到車子停在了三姑家前麵一幢三層自建樓前,三姑恍然想到,前些日子就聽說鄰居劉從武一直頭疼,去了縣城,市裏和省會,都查不來什麼原因,劉從武的孩子也都從外地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