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熟悉的麥地,三姑父先到了三姑的爺爺墳前,在往年上墳磕頭的方位,用手指在雪地裏畫出一個半圓。然後拿出火紙,點燃放在圈裏,等著火起來後,再引燃三隻香,插在墳前。
之後把帶來的鞭炮伸開圍在墳上點燃,等著鞭炮炸完後,再拿出提前帶來的尼龍袋子鋪在燃燒的火紙前麵,跪下磕頭,嘴裏還念念著:“爺啊,過年了,給你拜年,這錢你收好,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然後繼續沿著小路去到三姑父母的墳前,一一磕頭上香。
這樣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個上墳環節便結束了。三姑父每年上墳都是趁著人們都沒起來的時候去的,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在上墳的路上,或者墳地裏碰到對麵走來的烏泱泱的一片的鄉親和自己打招呼了。
等三姑父回到家,孩子們都已經洗簌好了,換上了漂亮的新衣服,三姑也難得的化了妝,換上了板正的襖子,並且催促三姑父把自己年前新給他買的毛領夾克式的襖子換上。
三姑父在一旁固執的說著:“穿啥,不穿,又不是小孩,還穿新衣服。”
三姑白了他一眼,還是丹丹拿起衣服,硬是把三姑父裹在身上穿了四五年的老棉襖扒掉,換上了新的衣服。
這會兒時間不過剛六點出頭,天色隻有些許的微亮,路上上墳的人群已經開始多了起來,大家見麵都是相互拱手道著:“新年好“。
婦女們不用去墳地,往往都是打扮一下,穿著體麵的衣服,三五成群的就近站著嗑著瓜子敘著話。
這個時候傳統鄉村的人丁興旺一詞,便在這上墳的路上展示的淋漓盡致。常常會看到有的門裏,老中小能達到幾十人,老遠看著也是十分壯觀,也有的就三五人一起,對比之下便顯得極為寒酸了。
這也是在農村地區,一定要追求有個兒子的原因之一吧。千百年來的封建主義影響。
上墳回來後,便迎來了新年最有儀式感的環節了,放大鞭炮,這個鞭炮可不是年三十晚上,或者其他任何時候放的鞭炮能比的。
這個鞭炮往往在年前半個月可能就會買了,主大一個大字,小鞭炮中間還會夾雜著幾個大出數倍的大響炮。整掛鞭炮盤起來足足有一米的直徑,外麵的包裝盒自然更大,往往需要兩個人抬出來。
早年這樣的鞭炮因為價格原因,往往隻有家境富裕的人家才買的,現在幾乎家家都是這種。
有的掛在晾衣服的繩子上,左一圈右一圈,像極了蜿蜒盤旋的長龍,也有的來回曲折的伸開鋪在院子裏,講究一個炸的“滿堂紅”。
三姑父和三姑此時也搬出了早早準備好大鞭炮,鋪在院子裏,隔壁還沒開始放炮的人家,也會走過來,一起看著人家燃放的鞭炮。
而放炮也是有一個約定俗稱的,那就是鄰裏的鞭炮,最好不一起放,而是有序的你家放完我家接過來。
這一場鞭炮的盛宴產生的硝煙,僅需要半個時辰,便可將整個村莊都包裹起來。走在充滿火藥味的村子裏,整個人都覺得“精神”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