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相對於現在的貼對聯,我還是更懷念以前的。
現在生產力發展和時代進步著實飛快。快到人們連貼對聯的程序都簡化了很多。
小的時候,每到年三十上午,家裏就開始熬漿糊,把麵粉或者澱粉加水混合,在鍋裏煮,具體的攪拌方法我已記不太清。
隻知道成型的漿糊是粘稠狀的呈現出米黃色的顏色,到了快貼對聯的時候,再盛出來裝進碗裏。等待使用。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把門,用清水和刀片刮得幹幹淨淨,原本紅色的木門,經時間的反複摧殘後,早早失去了鮮豔的顏色,變的白紅白紅的。被長年累月的漿糊覆蓋的門板,在對聯揭下後,露出那坑坑窪窪的樣貌。
打一盆水,把毛巾蘸濕,反複在門板上來回擦拭,有不平整的漿糊殘留的地方再用利器刮下來。確保貼對聯時,能平整。
對聯一般也都是紅底黑字,多由村裏或者鎮上老師,亦或者其他有點文化,會寫字的人親手寫上的。
雖沒有現在機器刻下的燙金大字顯得貴氣,但真人手書的字跡更蘊含了對來年的祝福。
聽我母親說,我父親年輕時也寫過對聯。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因為寫字醜被訓斥的理由吧。
午飯後,大家串門時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漿糊熬好了沒。那個時候,不熬漿糊,去別人家借漿糊的都會被視為懶惰,而遭到調侃。
準備貼對聯前,父親會把對聯按照上下聯分開翻過去,鋪在已經收拾幹淨的方桌上。然後我和姐姐會負責把對聯伸平,壓好防止一會兒刷漿糊的時候對聯亂動,會導致刷不均勻。
這會兒父親會拿出刷子,有的用廢舊牙刷,有的用鞋刷,也有的用刷油漆的毛刷。蘸上漿糊然後均勻的從上到下把對聯的每個角落都刷上。
等刷勻後,就貼在門上,用手或毛巾捋平,這樣粘上的對聯,沒有人為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到下一年春節都還完整的守在門上。
對聯貼好後,一些寫著“福”或者“春”的小方聯,母親把它剪成方塊形,刷上漿糊後,會在床腿,箱子,櫃子,灶台,門口柱子上都貼上。這樣一個不大的家,就能到處都感受到過年的氛圍了。
一些家裏人常年不在家的房子,也會提前讓一個門裏的小輩親戚幫忙在大門上貼上對聯。人可以不回來,但那個老房子不能不過節。
而有意思的是每年村裏總有些馬大哈,貼的對聯要不上下聯反了,要不貼的歪的離譜。甚至有一年還有把對聯貼倒的情況出現。這當然也都會是年前後的笑點了。
現在的對聯,有灑金的,有燙金的,甚至還有立體的,形式多樣,用料奢華。
但人們在貼對聯時往往就隻是用透明膠帶,直接粘上,匆匆忙忙粘好後,這個環節便過了,甚至很多對聯年三十貼的,三十晚上就被風吹掉了。
而對聯上的祝福,還沒來的及發揮,便落在了地上。
是不用漿糊感覺沒有氣氛了嗎?不,我想是人們對傳統文化慢慢看淡的思想多了吧。
亦或者浮躁的社會環境,讓人們無法在傳統文化中靜靜告別過去,展望未來了吧。
等我和父親貼完我家老房子的對聯回去時,途徑三姑家,父親和三姑他們敘了會兒話,我因為約了發小們晚上喝酒,便著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