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小年來到(1 / 2)

“小年”在各個地方都有著不一樣的時間,有的按照地區劃分,有的按照姓氏劃分,據說以前百姓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官宦是臘月二十三,而在船上的人則是臘月二十五為小年,也因此有了“官三,民四,船五”這一說法。

我們地處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在位於中線的淮河流域,因此按照目前的劃分,也說不上屬南屬北。大多以中原自居。但我們一個村子過小年就分了兩天的時間。

我們自然村劉姓的全是臘月二十三過,而旁邊的高姓呢,則是二十四過。以前出於好奇也問過村裏老人,為什麼這麼近的距離,過小年的時間還不一樣。

一般都會回答姓劉的以前可是做過皇帝的,都是當官的後人,他高姓是平民姓。自然不一樣。唉,這般回答也是把這千百年的官民之分區別的淋漓盡致。

盡管這些老人驕傲的說著姓氏的由來,而自豪完還是要低頭彎腰的去地裏刨食,但這仍不影響其在過小年時會幻想祖先的榮光遲早福澤到自己頭上。

三姑這天早早的出了攤,因為進入臘月二十後,街上已經是人滿為患了,和早些年不同的是,當時人們出行多是摩托車,自行車。而如今街上幾乎全被小轎車占滿了,浙A的,皖A的,蘇B的,甚至還有蒙A,京C的各地區車牌全都停在了街道兩邊。

去晚一點,就不要指望還能進去。

如果說三月三逢會是對留守在村裏的人的集會,那麼臘月的集則是對各類外出歸來的遊子們的狂歡。相比於三月三逢會,臘月的集人們的消費能力提高了不少。

三姑早早的把攤子支起,剛過八點,附近的早點鋪幾乎全部坐滿了人,很多帶著本地方言特色的普通話在各個鋪子響起。聽著既奇怪又難受。

而當地的老板們則很喜歡這樣的顧客,多半因為他們從外地回來,消費一時不適應,對老板說的三塊一籠的蒸餃還不能接受,老板客氣的便對這些人多要兩塊,尤其是三五成群,或者攜帶男女朋友的顧客,那就是撿到了。

而很多村裏的人對著這些剛外出務工幾天,回來時不時說普通話的人多半是讚美的。比如:“呦,小劉混大了,當老板了,你聽聽一張嘴都是好聽話。”“嗯,是的,我從小就看你行。”

而三姑也不例外,賣東西給這些人的時候,不必過多讓價,隻需要在原來的售價上加上一些,待那顧客討價時在減去加上的部分,掙得還是一樣多。而碰到那些不會講價的,三姑在收款時也會象征性的抹去些一塊兩塊的零頭。還換回一個老板實在的稱呼。

今天生意是好,三姑半上午就賣了兩百多塊。周圍擺攤的打氣球的,套圈的,生意更好,那些城裏回來的年輕男女,對著十塊錢一局的打氣球,十塊錢十二個圈的套圈活動,那叫一個熱情。老板們也賺的合不攏嘴。

而在超市收銀的丹丹則快崩潰了,這些外地務工回來的人們,似乎習慣了外麵超市的便捷,從早上起湧入超市的人便絡繹不絕,五個窗口全部打開,都要排很長的隊伍,工作量可想而知。

忙碌的丹丹不停在心裏抱怨,不幹了,不幹了。但手裏的工作卻一直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