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產業開端(1 / 2)

三姑把糧食賣了後,便準備開始了新一輪的農作物的種植。

一般夏收後,當地多以玉米,大豆,紅薯等為主。可這兩年鎮裏提出了“振興鄉村,返鄉創業”的戰略方針。

大力發展當地特色農作物,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以提升當地的人均收入建成全麵脫貧的幸福鄉鎮。因此經過兩年的打磨,當地“紅薯產業”開始顯露頭角。

而這個紅薯產業,最早就是三姑的表哥帶動起來的。三姑表哥高強,在南京做蔬菜批發,但因為孩子初中後需要回鄉讀高中,參加當地的高考,所以一向重視教育的高強,便早早的策劃了返鄉計劃。

高強1972年人,早年初中部畢業後,考上了當地的師範學校,本在那個年代如果繼續上下去,會有一個不錯的出路。

但是礙於當時的家庭因素,初中畢業後,高強便參加了勞動。因為腦子活,有文化,最初被推舉為劉寨行政村的會計,但當時趕上改革開放大潮,年輕有想法的高強,便選擇了下海經商。

高強早在國家提出“全力打贏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時候。便開始考慮返鄉一事。

後來憑借自己在市場的多年經驗,高強決定了,回鄉承包土地,種植紅薯。

我們地處平原,又屬黃淮區,旱澇自然災害,經常發生。饑荒年代,天氣異常,糧食減產,很多年以來,紅薯成為了農家人,飯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熬紅薯粥,蒸紅薯,烤紅薯,打紅薯粉,下粉絲,打紅薯麵,炒紅薯杆。各類吃法,成了當時農民解決生存問題最大的食物。

聽我母親說,他們小時候,家家都挖紅薯窖,那個時候的紅薯有小孩頭那麼大。不像現在的紅薯,太小。

2003年以後我們當地才徹底叫停了,交公糧這一賦稅,農民餐桌上的紅薯麵也漸漸被白麵代替了。也就導致後來的紅薯種植量逐年減少。

而敏銳的高強,在市場發現,紅薯向南方輸出的量逐年增加,且價格利潤空間比較大。因此在政策下來後,高強第一時間確定了方向。

當時鎮子裏已經有不少村莊搞起了土地承包,種植青菜,生薑的。

高強盤了下,自己家的地約有4畝,加上和兄弟三人溝通後,都答應把地擴給自己種,也不說什麼承包費了,收獲了看著給點糧食啥的就行。

這樣高強一共手裏囤積了12畝地之多,但是農村的土地不是都在一個片區,基本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所以這12畝地如果不能連成一片,那麼對於種植和統一管理還是比較麻煩的。

這樣高強根據土地的分布情況,找到了這些土地周邊的幾家鄉親,逐一請吃飯,談承包。好在現在糧食種植,對於農民來說都是雞肋的存在。於是給了200一年,300一年的承包費,也就差不多都談下來了。

有幾戶是老人在家,平時閑不下來,想種點兒地,不願意把地包出去。高強便和他們談了一體協作,一體種植,想幹活的老人,可以聘請他們有償勞動,加上自己幫忙銷售。這樣高強便擴了近50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