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我父親的堂哥,劉從語家的女主人。也是我們十裏八鄉出了名的媒婆。
誰家姑娘沒出嫁,誰家小子二婚了。可以說是摸得一清二楚,這也證明了大娘的業務水平比較專業。
每年年節是大娘最忙的時候。
適齡男女青年,往往都在這段時間,紮堆的相親見麵,大娘幾乎也全在跑腿的路上。
有時忙活起來,一天連飯都吃不上,帶著要相親的小男孩,從早到晚,連軸轉。
但這幾年媒婆的生意不是那麼好做了,就以我們一個村子上為例。適婚男女比例就達到了可怕的二十八比一。
村裏不再上學的,加上剛畢業的20歲以上的男孩未婚的達到了28人之多,這個數據怎麼來的呢?
那是我剛畢業時,大概14年左右吧,隔壁家的三娘他們,在和我母親,還有其他鄰居敘話的時候,盤點了下。
我們村從東到西未婚的男孩名單,從年齡最小的外出務工有3年之久,年齡隻有18歲的劉飛。到年齡大的78歲的老光棍劉勝軍。整整28人。而女孩幾乎沒有。
當然在我母親麵前說這個話題,自然也會順帶的催我一下。
其實當時村裏的女孩還是有個3,4個,雖然20歲不到,但因為退學早,便也被納入了待婚人士裏。
因此能看到,目前村裏隻要不上學的,20歲出頭的女孩都早早的結了婚,甚至有的當了媽媽。
而一批批看著相貌,家庭,學曆也都不錯的男孩大把的單身。
這也就造成了當地相親市場的嚴重男女比例失衡,往往哪家有一個女孩畢業了,第二天就能被媒人把門檻擠破。
而女孩見麵則猶如公司招聘般,男孩在門口呈現出排隊的狀態。
你要是騎個電動車過去,都不好意思往前湊。
大娘已經有近一年沒有說成婚事了。年前成了一個大單。
男孩劉亮,父親劉從彬在我們縣城開公交車的,母親是鄉村老師,這樣的家庭條件在村裏那是相當不錯了。
劉亮比我大一歲,我們小學在一個班讀過書。比較老實,憨厚。高二讀完便不再上學了,去過上海做銷售,去過廣州學習修手機。
每年都會提前個把月回家,等著相親。
記得有一次一起參加同學婚禮,晚上我們幾個發小聚會。喝酒喝到一半,劉亮像是突然想到什麼,一下站起來了,說道:“一會兒還得接人,家裏給介紹了個對象,差點忘了。”說著拿起外套就往外跑去。
留下我們在飯店發懵。
而劉亮也從22歲開始,相親直接相到了32歲,附近幾個鄉鎮的媒人圈也都知道他了。
而在村裏這種連續相親數年無果的,多半被定義為眼光高,或者不識好歹。而隨著年紀越大,說媒的也就越少了。
最後發展成劉亮的父母,過年都不走親戚了。在村裏,老輩再有本事,如果孩子連結婚都完成不了,那可以說是觸犯了天條一般。走路都會覺得有人在背後嘀咕著什麼。
可世事難料,劉亮在經曆了十年的相親生涯後,終於在我大娘手裏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