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開始計劃買建材,找工人了。
盤了下手裏的錢,也就十多萬,按照目前的行市,一個三間的三層小樓,不加裝修也要20多萬。
大爺在去世時留下的醫保存折,雖然之前也都是交給了三姑保管,但是三姑日常也沒有花大錢的地方,於是便也沒有使用過。
恰好此次蓋房子需要用資金,三姑便打算查下大爺留下的有多少錢。
集鎮上的銀行,每天早晨門還未開,門口就擠滿了排隊老人。有的是取地畝補貼,有的領醫保,有的取孩子們打回來的生活費。
三姑也一大早騎著車子去了鎮上的銀行,趕到時門口已經排了不少人。三姑倒也不急,把車子放在路邊停好,便也跟著人群排起了隊。
期間還時不時的和過往的熟人親切的打著招呼。
這天是逢集,當地每兩天一集,逢雙不逢單。隻要到了逢集,街上人還是不少的,不過多以老人,婦女及孩子較多。
因當地沒有主要的產業能支撐日益高漲的物質消費,故許多家庭便選擇男人外出務工,女人留在家裏照顧孩子上學,和老人一起帶著種點兒糧食,裹住一家的糧食需求。
也有一家男女全部外出務工,孩子直接丟給老人照看,但礙於生長環境及思想方式不同。老人們對孩子的教育上幾乎為零,更多是提供一個吃飯的照應,這也導致了很多留守少年早早的便輟了學。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而這些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也就自然成了集鎮上最大的群體。
隨著銀行的大門打開,本來看起來有點秩序的隊伍,瞬間散成一片,大家步履匆忙的率先趕到櫃台跟前,等著辦理自己的業務。
但是銀行可不管你是不是先站到櫃台前,都是按號辦理業務。也許是這項叫號辦理業務的功能,上線不久,所以很多人還是不大習慣,拿著票號等著被叫。
工作人員也隻得耐心指導大家,刷證件取號,排隊等待。
也許是鄉鎮銀行的主要辦理業務人群多為老人,鄉鎮銀行的櫃員嗓門往往比較高,但並不是態度不好,而是有些年紀大的老人聽不清楚,提高嗓門也是為了能讓他們更清晰的辦理業務罷了。
這也就形成了鄉鎮銀行,熱鬧非凡的場麵。
排了半天的隊,終於叫了三姑的號。
三姑拿著大爺的存折,讓查詢餘額。
櫃員接過後,看了身份證和存折上的姓名。
便谘詢起了三姑和存折人的關係,三姑解釋後。
櫃員也沒多問,隻是讓三姑把戶口本和死亡證明帶來 即可辦理。
三姑隻得又回了個家,把證件備齊。
說著也到晌午時間了,銀行也該下班了,三姑便也不急,在廚房旁的菜園裏隨意拔了幾根青菜,摘摘洗洗,端到廚房。在水桶裏舀了一瓢水倒入鍋中,蓋上鍋蓋,便添柴火做起了飯。
三姑一手端著用大湯碗盛起的滿滿一碗的青菜麵條,另一隻手拿著筷子,在門口站著便把飯吃完了。
提到這,不禁想起,小的時候,吃飯多是一手捧著碗,一手拿著饃和筷子,聚集在村裏的某個人家院子裏。坐在脫下來的布鞋上,端著碗吃著飯,聽站著端碗吃飯的大人們閑敘。
而更開心的是,當孩子端著碗出去的時候,村裏的其他長輩們,往往會把自己家做的好吃的或者新鮮的食物,夾上兩筷子放在孩子的碗裏。那時也沒有考慮什麼衛不衛生的事情。
下午,三姑早早的便去了鎮上,剛好趕上銀行開門,此時排隊的人已不多。
便很快到了三姑,按照櫃員的指導,三姑把戶口本,大爺的身份證等證件一股腦的給了櫃員。
核查無誤後,櫃員也給三姑辦起了業務。
隻知道三姑那天從銀行回去後,心情很好。逢人便熱情的打著招呼。大家也都有些不明所以。
我家隔壁二娘看三姑這般開心便逗了下三姑,壞笑的說道:“咋了,劉蓮,俺兄弟要回來了,你那麼開心,嘴都飄了。”
“他回來我才不高興呢,還得伺候他給他做飯,還是我自己在家舒服啊”。三姑笑盈盈的回答到。
後來村裏都說大爺給三姑留了10萬塊,也有的說不止10萬。於是三姑有錢的消息又傳開了。
但到現在也沒人準確說出大爺留給三姑多少錢。三姑也沒有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