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純屬瞎編,切勿當真)

雖然天子已經禪位,但是諸侯國仍尊周為天子,不認為魏王是他們的天子,反而像是自己的兄弟踩在自己的頭上讓你叫他爹,所以諸侯國們就在暗地裏搞小動作。

就拿秦趙來說,他們秘密在秦趙邊境“蒲陽”結盟,互通有無,厲兵秣馬。試圖一舉擊敗魏國,重尊周為天子!好吧,其實是秦趙兩國見不得魏國率先稱王(楚吳越稱王不算)。

反觀燕齊吳楚,他們隻是在口頭上表示反對,但也隻是象征性的反對,沒有做出一點動作。他們隻對自己國家的強大感興趣,至於誰來當這個天子他們並不在乎。

燕國,在這四十年之間與遊牧民族爭鬥,軍隊素養有了極大的提升,就比如說遼東戰騎在遼東所向睥睨,無人能敵,更是在麵對趙邊騎大勝而歸。北地邊境一帶燕國也修建了一段的長城,基本上來說可以抵禦遊牧民族的南下了。可當燕侯處理了北方事宜之後,他轉頭一看中原六國爭霸,自己卻在這偏僻的地方,實在是過於尷尬。於是燕侯打起了趙國的主意,在中山一地陳兵12萬,似有吞趙之勢。別問燕國為什麼選趙國來打,因為除了打齊或趙,燕國就再也沒有出路了,那還不如找個更好打的趙國來打呢,齊國目前來看是別想了。

齊國,自23年前全力修建臨淄渠以來,齊國國庫極為充實,傾全國之兵打個6~7年是根本沒有問題的,而兵甲在先君努力的訓練之下,全國上下共有53萬餘兵,其中最差之軍都能隨手滅掉一個小國,比如周天子?可以說齊國是在座所有國家中最富的。你別看二十年前失去了莒地,但這卻是天底下最賺的買賣了。當年吳國攻下莒地之後,並沒有向之前答應好的一樣,重新讓莒國複國,而是霸占了這片土地,使得吳王在這片土地上名聲非常不好。換了一個國家反而要交更重的稅了,這換做是誰都不會答應的。也就是說齊國想要拿回這塊地是輕而易舉的,就算莒地人民一心想複國,齊國揮手可滅。

吳國,沒啥大事,無非就是吳王從言繼位,訓練軍隊,集中優勢兵力擊敗了越國。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圍攻會稽城的時候,轉而分兵北上,僅留兩萬吳軍圍攻會稽城,其餘大軍號稱“二十萬精銳”北上爭霸,但是就憑這些軍隊,這些才訓練了幾年的軍隊,想要擊敗兩倍於己和聞名世間的“魏武卒”,還是過於勉強了,結局也很明顯,除非是魏國傻掉了。

楚國,十五年前楚王薨,楚國內鬥,一連上位了好幾位楚王,但都會被後麵上位的楚王給趕下台,平均1.5年換一個楚王,同輩的爭完了就兒子爭,反正就是沒有一個結果,期間有無數賢士助楚,但還是沒有任何一個改變。但如果你將視角轉向楚國的對外,你會發現15年來竟沒有幾個國家攻擊楚國,唯一的一次還是秦國來攻,規模還不小,秦國發兵8萬來攻,但卻被一個名叫章丘的將軍輕鬆擊敗。可以見得這楚國內亂似乎隻是中央,其他地區還是該幹嘛幹嘛。

魏國,十九年前擊敗韓、趙兩國,吞並大片土地,韓國隻能攻滅鄭國遷都新鄭,黃河以北隻有河陽一帶。而趙國邯鄲隻距離魏境隻有一步之遙,趙國遷都晉陽。魏國稱霸中原,受封王爵,國庫充盈,兵甲充足,魏兵48萬,魏武卒5萬。西阻秦,北擊趙,東喝齊!

趙國,二十年以來,一步步走向沒落,在趙侯的手裏領土不增反減,北方遊牧民族愈加猖獗,趙侯修建長城耗材耗力,南方魏兵直指邯鄲,趙侯遷都晉陽,新修水利,開墾荒田,趙國胡服騎射之兵甲達5萬(騎兵),趙兵達40萬。西與秦結盟,東與齊交好,趙侯想讓趙國在自己手裏迎來一個質的蛻變!

秦國,二十年前大亂,諸子互相征伐,導致秦國元氣大傷,但精銳尚在,贏田時更是搶奪了河東地區,魏國腹地一覽無餘!如果不是贏田穩重,與趙國結盟,增加優勢,以關中軍的實力可以跟魏武卒硬剛!那一刻,諸國們又想起了被秦國支配的恐懼!你要問秦國有多少兵?這...我也不知道,因為,秦人即是秦兵!

至於其他諸侯國,是一點風浪都掀不起來!講了也沒啥用,在這些強國眼前猶如螻蟻,也就魯、宋、韓三國可以拿出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