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修煉《屍息道四成就法》,首先就要修煉基礎功法《幻屍相變法身經》,前者是宗門傳承根本大法,壓軸定鼎之用,後者隻是前者的入門輔導心法,作為理論基礎和修行鋪墊。
兩者之間,類似於小學數學教材和高等數學教材的關係。
顏鴻也希望能速成修煉兩部經典,然後快速吸收屍舍利。但他同時更清楚這並不是一蹴而就即可為的事,需的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修行之路,一步錯就是步步錯。
《幻屍相變法身經》共分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步:就是通過觀察自身不淨,修行四念處,破除四種顛倒,消除五欲。
觀察身體是佛陀專門列出來的四個重點觀察對象之一,並放在首位。
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
所謂四念處,就是對四種境界觀察思維,安住心念,從而引發定慧的修行方法。包括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這是佛教根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過去諸佛以四念處這條道路超越輪回苦海,所以,四念處是一乘道,因為它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
早期的要義為如實觀察,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但是在後期佛教,身、受、心、法四念處被窄化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它是以五蘊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麵加以思維觀察。簡單地說,身就是色蘊,受就是受蘊,心就是識蘊,法就是想、行二蘊。
世界上有太多人,信奉滿天神佛、各路神靈,出發點就是希望神佛們保佑自己無災無難,身體安康、富貴綿延、平安喜樂等等,以此作為交換付出信仰。
但是這種訴求恰恰與佛教宗旨背道而馳,眾生對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種顛倒妄見,以為自身是淨的,感受是快樂的,心是恒常的,現象是有自體的,由此產生了貪愛無明。
佛卻將“常、樂、我、淨”斥為四顛倒,你所求的,正是佛希望我們摒棄掉的妄想!
四念處就是讓眾生認識到自身都是不淨的,受都是苦的,心識是無常的,法都是無我的,從而減少煩惱,引發定慧。
第二步:觀察別人的屍體,對屍體做九種觀想,體悟生命無常,斷除對身體的執著。
觀身不淨,一切無染,生死解脫,是為佛說。
這裏的九種觀想,前文已經說過,這裏不做過多贅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前麵第五章-觀身不淨再去看一看。
觀看別人屍體的演變,反思自己的身體作出九種假設。
主要是提醒我們要往後看,看到自己最終的結局,或者提醒我們看看所貪欲的對象(異性)最終的結局,都難免要經曆種種不淨苦空無我的事實,從而使自己對將來的生命灰飛煙滅深感苦空,與今世的糾纏和煩惱一刀兩斷。
如能時常作九想觀,對肉體愛欲的執迷必可破除,內心也漸能清淨,對人生的看法也能比較達觀開朗,進一步甚至可以悟道,解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