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總看得出來,海泉懂茶也懂酒,他很奇怪,海泉這個年紀對於茶和酒居然喜歡並且很有研究。由於共同的愛好,聊起來話題就多了起來,氣氛也少了份拘謹,輕鬆了許多。
魏總拿起手機,翻出一張茶磚的圖片,遞給海泉,包裝已經很陳舊,上邊偉人萬歲的文字顯示文革初期的特征非常明顯,1968,普洱熟茶,生產者是雲南某某人民公社的字樣,典型老茶的感覺。
‘海總你怎麼看?’魏總問道。‘我是元芳嗎?海泉差點被帶入到包公那個年代。’‘魏總,這茶是?’
‘一個朋友的,奧,也不算朋友,熟人的,你放開說,不是我的。’魏總怕海泉誤會這茶是自己的,不敢說實話,就解釋道。
‘我瞎說說啊,不見得對,魏總指正。這個茶是假的,典型的做舊茶,首先這年份不對,普洱熟茶的實驗是1973年開始的,1975年才把工藝固定下來,有了熟茶這個詞,作假之人太缺乏曆史知識,或者說就是為了騙喜好老茶又不懂普洱的人,年代越老越值錢嗎。’
‘再有您看這個包裝的印刷,在六七十年代,印刷的工藝是製版後印刷,製版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或者打字機,圖案中顯然是電腦模仿的,再有這字體,一看就是電腦字體,那個年代鉛字打字機打不出來這樣的字體。’
‘再有,熟茶生產初期算是高科技的生產工藝,要控溫控濕,隻有昆明茶廠,大益茶廠,下關茶廠具備這個能力。您再看這個內飛,居然是電光紙,這東西1968年的時候作為落後省份雲南省的一個公社,能有這種紙?’
‘一個人民公社的茶廠,怎麼舍的為一個茶磚去製作鐵版?那個時候他們估計連鉛字打字機都沒幾台,印刷主要是靠鐵筆刻蠟紙,然後用手推的油墨印刷機一張一張的印。’海泉從材質,工藝,曆史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這個茶磚,讓魏總對海權的知識麵有了新的認識。
‘沒錯,這是我們地產圈子裏一個紫砂收藏很有名氣的熟人收的,一個老板,讓我們開眼來著,我當時說了和你類似的意見,人家不願聽。’魏總笑著說。
‘有的時候有錢,能掙錢和一個人的學識關係不大,或者說他善於掙錢,但是缺乏其他方麵的知識。而很多騙子,就是把眼光放在他們身上,投其所好,滿足他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之後,在文化知識方麵粉飾的需求。’
‘所以我高度懷疑,這個人動輒幾萬元收的紫砂壺是不是大師的,再說大師一年能出幾個壺,天天參展開會應酬,都是學生們做的,一個章一個證書不能證明其藝術價值。’所以我隻做我懂的事,安心喝茶,茶具能用就行,手裏端著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茶杯,怕摔了碰了丟了,能安心喝茶?我做不到。’魏總說出了自己對喝茶的看法。
‘魏總,我敬您。’海泉雙手端起酒杯,拱了拱手,一飲而盡。‘老板們都把心思用在掙錢上了,哪有時間學習這個。’
這個時代有些浮躁,流行啥就都玩啥,附庸風雅也好,顯示身份也好,總之浮躁。
老茶好,並不是年份老的茶就一定好,相反,老茶,經過這麼多年的存放,受潮,蟲蛀,串味的機會太多,能完好保存的概率太低了。再有,隻有好茶才有存放的價值,垃圾放一萬年不過是有年份的垃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