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日子就一直待在家師身旁學習背書 背什麼呢那當然是國學經典《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 化而為鳥其名鵬…”

家師也是常說莊老之學 世界上本無善無惡 無對無錯 隻是人們立場不同罷了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關於對善怎麼看待 什麼又是善 這裏可以參考曾老所說的 善不是求最好 隻是球合理也

有時好心辦壞事 你以為你做的是好事 但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來看就不然了 所以啊做事之前 三思而後行

還有一些想行善積德的一些朋友們 不要為了行善而去行善那樣無意義 可以看看城隍爺誰說一句話 “有心為善 雖善不賞 無心為惡 雖惡不罰”

行善需持幫助他人之心 而去為 而不是我隻是為了行善而去行善 行善莫張揚 陰德記在旁 善也分為陽善和陰善 這也符合了道 道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

陽善為你做了好事讓他人知曉 那麼你就享有這個陽善的果報 好名生 世人都知你是個好人 擁有了一個在陽間的好名生

何為陰善呢 陰善就是你做了不為人知的好事 不聲張 無人知 那有人問 那沒人知道的話我好事不是白做了嗎? 其實不然你做了不為人知的好事 人不知但天知 天會給你記下來 老天爺不會辜負了任何一個積累陰功陰德之人 這個果報可讓子孫後代興盛起來

一個人興盛不僅僅是家裏有錢 更重要的是這個人能夠正知 正念 正行 興德盛善

興德一個人有了德行 人們就會願意和他去交往願意去親近這個人 有德的天助也

盛善 人有了德行之後還要有更多的善知識以便去精進他的德行 明了是非 洞察陰陽

這樣才是真正意義的後代興盛 為什麼經常說富不了三代 因為有的人有了錢之後 欲望也隨之大了起來 總覺得的現在的日子他還不滿足 還想擁有更多 所以就去幹各種傷天害理之事 以至下場悲慘 下去去還要受地獄苦行 還要連累九玄七祖 後代子孫

不要以為你做的事就何你祖先沒關係了 因為你們是一體 有的人他能夠富裕 能夠在陽間過著好日子 絕對不是憑借著他個人的能力所發展起來的 還要憑借著 祖德陰佑 他才能如此 為什麼常說祖宗保佑 這也是我們優良的傳統美德 不要忘恩負義

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這句話就很明確的表達了這個意思 不論你好事還是壞事 你祖宗都跟著受

還有我們道門拜師 為什麼很重要 不是兒戲 正式的磕了頭 拜了師之後 師父就要替你承負 我們道教講承負 佛教講因果 你做了壞事啥的師父都要替你扛七分 所以才有了古時先觀察三年等 才會覺定正式收你

這個期間也是考察你這個人的人品 也是師徒之間互相的一個觀察 師父看徒弟 徒弟看師父 也是互相定一個磨合 彼此在一起開不開心 快不快樂 適不適合 如此彼此在一起都互看不順眼 更何況我們道門還有給師父養老送終的一個美德

一個好的師父明師如同你的第二個父親 另一隻眼睛 他能在你迷茫的時候 指引著前方的道路 如同黑暗裏的一束光 照亮著你的世界 陪伴著你

當然至於最後如何還得看自己 畢竟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不是有了師父之後你就什麼都不要管了 躺著就行

修行無他 在於平時的點點滴滴 如路邊的垃圾遇到 我給他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裏 吃飯不浪費糧食 不傷害花花草草… 一個人如果興這些小事開始做起長久以來 德日漸漲 仁慈之心日漸有之 這樣的話 如果一個人連路邊的花花草草都不願 都不忍去傷害

那麼我相信對待他人亦是如此 我想這才是慈悲的真正意義 心懷萬物 眾生“受盡天下氣 百般氣 就養胸中一段春” 這一段話可以很好的在麵對和他人無意義的爭吵時 被冤枉時 希望這句話可以很好讓你舒心 不再在意 這些小事 持之行之 那麼就離真正意義上的慈悲不遠了

對於一些做了壞事 心仍存僥幸之心的人來說 不要以為你做了壞事沒人看見就沒事了 就真的以為不會有人知道了 需知“舉頭三尺有神明 不為人知為己知” 需記 因果報應 絲毫不差

當然也無需驚慌既然你還是個人你還活著那麼就還有機會 人無完人 隻要是個人就會犯錯 犯了錯沒關係 重點在於你能知錯改錯不再犯錯 即使悔過 對天把頭磕 懺悔往昔非 當求今日事 上天是慈悲的 隻要你及時悔過不再犯 上天還是會給你彌補挽救的機會

如人獲新生 從頭再來